![]()
邻居家里有两个双胞胎男孩,哥哥叫大力,特别乖特别“听话”。
父母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让他练琴,哪怕再不情愿,也能坐得端端正正。亲戚们都夸:“这孩子将来肯定省心。”
弟弟叫乐乐,性格截然相反,是个“小刺头”。从小喜欢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凡事总要问十万个为什么,还经常跟父母“讨价还价”。
有一次,兄弟俩一起拼一个复杂的乐高,中途拼不下去了。
大力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妈妈吗:“妈妈这里太难了,我俩不会!”
而乐乐对着图纸和零件,一个人闷头鼓捣了半天,反复尝试,最后居然真的被他找到了解决办法。
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我们常常夸奖的“听话”,培养的或许只是一个温顺的执行者;而那些看似“不听话”的时刻,才是一个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人。
![]()
01
不替孩子扫清障碍,而是允许他从失败中“捡经验”
我们总想给孩子一个完美环境。怕他摔倒,就在他走路前铺满软垫;怕他犯错,就在他做事前端上标准答案。
这样做看似扫清了他成长路上的障碍,却也剥夺了他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的权利。
著名的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提到一件小事。
他10岁时,哥哥让他独自驾驶一艘14英尺长的小船,载着货物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9个小时。途中遇到了风暴,他无比恐惧,但最终还是凭着自己的判断和毅力,抵达了目的地。
他说:“从那以后我明白,孩子们可以应对远超你想象的挑战,而从风险和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安全区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一个从没摔过跤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如何奔跑。孩子需要有“复原力”,它只能在一次次的失败、试错和自我修正中被锻造出来。
允许他把事情搞砸,走弯路,陪他一起复盘,这是家长应有的清醒认识。
![]()
02
不给孩子下达指令,而是引导他自己找到答案
很多家庭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越来越大,父母反而越来越累。
因为我们习惯了做“指令官”,而不是“引导者”。“九点了,快去睡觉!”“这个题选C,我跟你讲了多少遍了!”
长此以往,孩子的大脑就成了一个只接收信号的“终端”,思考的“CPU”却从未真正运转过。
股神巴菲特曾分享,他的父亲从未直接告诉他该如何赚钱,而是给了他一个更宝贵的礼物:提问。
当小巴菲特想创业时,父亲会问他:“你觉得你的客户需要什么?”“你如何让自己的服务比别人更好?”“如果亏损了,你有没有备用计划?”
这些问题,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独立思考的大门。
命令,只能养出执行者;提问,才能养出思考者。
一个拥有强者思维的孩子,他的口头禅是“我该怎么做”。
下次,当孩子再向你求助时,试着把递到嘴边的答案,换成一个问题:“你觉得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会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
![]()
03
不让他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建立强大的内心秩序
“听话”的孩子,其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表扬。他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之上。
这样的孩子,即便长大后很优秀,内心也往往是脆弱的,因为他的自我价值体系是别人给的。
而一个真正的强者必然拥有一个稳定的、自我供能的内核。
演员陈道明在谈及对女儿的教育时,说过一段话,令人深思。
他说:“我从不强求她要考第一,我对她说,我希望你首先要健康,然后是快乐,最后,才是尽量做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他没有把世俗的成功标准加在女儿身上。他给她的,是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这份底气,让他的女儿能够自由地探索自己的人生,不为取悦任何人,只为成为她自己。
真正的爱,是给他阳光和雨露,让他长成他本来的样子。
当一个孩子确信,无论自己表现如何,都能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时,他就不再需要向外寻求认可,内心有了最坚固的根基。
![]()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离开我们之后,能够独自面对世界的风风雨雨。
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敢于试错、善于思考、内心笃定的强者。这是我们能送给他们最好的、伴随一生的礼物。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