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本次全会的重要任务就是审议并批准新一轮的五年规划。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亟需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来提振经济。然而,不断加剧的中美地缘政治争斗,迫使中国将资金优先用于高科技产业升级而不是消费者。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定于10月20日至24日召开,本次会议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审议新一轮五年规划,也就是2026-2030年间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并予以批准。
此份五年规划的制订,正值中美地缘政治争斗不断加剧的时间点,实现高科技领域独立自主甚至领先全球的需求势必全面升高。与此同时,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消费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也需要大量资金才能解决。但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其造成的债务高企之时刻,能够调用的资金相对有限,难以同时满足大举投资高科技产业以及提振消费这两大需求。
此次中共中央全会以及新的五年计划,极有可能把强调创新能力的产业政策以及强调需求侧改革的提振消费政策列为重点。回顾过去的几年,对制造业的投资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服务业等领域却没有这样的增速。再加上房地产行业的拖累,中国家庭或者说消费者个体的信心达到历史低点。笔者认为,消费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考虑到在当前外部环境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增强韧性方面的总体目标,可能还是会把资金优先用于产业政策。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或许尚未达到顶尖水平——但它正以闪电般的速度追赶世界。国家希望机器人能全面进入生活各领域,我们既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景,也有雄厚的资金,中国已走在成为全球技术领导者的轨道上。
![]()
资金优先用于高科技制高点?
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三位数关税,并进一步收紧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管制,更是强化了北京的这一倾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陈波对路透社表示,相比解决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政府目前更加担忧大国竞争,“新一轮的五年规划将会明确地再度强调对高科技研发以及产业发展的支持。因为就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言,制造业仍是重中之重。冲突暴发时,最重要的还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今年7月,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求是》刊发了习近平的文章,其中也提到“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大国竞争日益交织”。习近平呼吁中国在全球科技竞赛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目前,中国已经在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特高压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除了商用飞机制造、先进半导体等少数领域,中国已经几乎能够把全产业链部署在本国境内。同时,国家持续加大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进一步提升经济自主性,避免在少数领域受制于人。
尽管贸易战升级,中国商品面临更高关税的压力,但出口表现仍远超预期(市场预期6.6%)。进口同比增长7.4%,贸易顺差达905亿美元。这显示外需尚未明显萎缩,中国制造业仍具竞争韧性。
这些年,中国被迫与其他经济体发生贸易纠纷。不论是祭出关税大棒的美国,还是担忧电动汽车、太阳能板等新能源产品大量涌入的欧洲,甚至是印尼等发展中国家,都频频提及一个概念:产能过剩。似乎中国的产能过剩就是如今贸易战的根源。果真如此吗?
![]()
消费疲软问题日趋严峻
其实,国家并没有放弃解决消费不足等长期结构性问题。就在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再次提出要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目前,中国家庭消费约占经济的四成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六成。在美国,这一比例更是逼近七成。笔者曾建议在十年内将私人消费占比提升到五成。如今的年轻一代在接受教育时都是以今后从事高技能、高薪资的服务业工作为导向,而只有在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才更有可能创造这样的就业岗位。如果只依赖外部需求,而国内消费需求不提振,那么就会出现失业问题和通货紧缩。假如这种情况持续一两年,尚可忍受。但从长远来看,这肯定会造成问题。
在外部需求萎缩到足以威胁增长目标时,必须认真考虑拉动国内消费。毕竟,根据美国花旗银行的测算,要想真正地在化解经济供需不平衡问题,中国需要在今后五年内拿出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1万亿美元)之巨资来出台相应措施。这相当于2024年中国全年GDP的15%。
![]()
可能押注高科技反哺消费?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分析师布朗对欧洲媒体表示,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能过剩、出口受阻等压力不断变大,中国还会不断出台改善养老保障、改善幼儿园服务等措施来提振私人消费者的信心。“尽管我们不会看到这类措施大幅增长,但一系列措施还是会持续推出。今年已经有一些相关措施出台了,我觉得这也会是今后五年的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补贴消费、小幅提高退休金、育儿补贴等措施。笔者注意到最高法院曾做出了一项判决,规定企业和雇员必须缴纳社会保险,这也为长期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未来五年内,社会福利资金将进一步增加,但是尽管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改善不会特别显著,因为社保预算紧张、地方财政资源吃紧限制了政策的选择空间。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75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7%。
![]()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布朗认为,中国会将赌注放在“如果能够维持现在的经济模式,继续将资源优先投入到有望取得全球领先地位的众多高科技领域,就能通过这样的成就获得足够的回报,从而增加税收,然后将这些钱更广泛地输送到整个经济体系。”
![]()
美国的经济总量领先于中国,但是后者的购买力平价GDP多年前已超越美国。中国还在积极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并且在诸多未来科技领域大力投资。但是,中国的公共债务比例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也在消融中国的进一步增长潜力。长远来看,笔者预计中国坐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宝座的,还大约需要12至15年。
备注:本文引用了欧洲媒体的采访报道,不代表作者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