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研究揭示,暗物质能够形成稳定的涡旋网络进行旋转,从而赋予星系平滑、扁平的核球。
![]()
这听起来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新研究表明,暗物质并非毫无特征,其行为实际上可能类似于一种宇宙超流体,在星系内部形成旋转的涡旋线和被称为"孤子"的稳定旋转核心。
如果这一理论得到证实,它可能会重塑科学家对宇宙隐藏结构的理解——从星系的中心到连接星系的巨大宇宙网。
这项研究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量子世界与暗物质的宏大宇宙尺度之间,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
将暗物质转变为超流体
暗物质约占宇宙总物质质量的85%。它既不发射也不吸收光线,因此望远镜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传统上,科学家将其描述为一种无碰撞的粒子流体,粒子间不发生相互作用且是"冷"的,即所谓的冷暗物质模型。
该模型成功解释了如星系团等大尺度结构,但在更小的尺度上却遇到困难。观测显示星系的核球较为平滑,而非冷暗物质模型所预测的尖锐密度峰值。
为了解决这个谜题,研究人员转向了涉及超轻质、类轴子粒子的模型,这些粒子的质量介于10⁻²²电子伏特到1电子伏特之间。事实上,这些粒子如此之轻,以至于它们的行为更像波而非离散的粒子,其运动由薛定谔方程描述,而非通常用于碰撞物质的方程。
当这些粒子还表现出相互排斥的"自相互作用"时,它们的行为就类似于量子超流体,其规律由一种称为格罗斯-皮塔耶夫斯基方程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所描述——该方程同样用于描述地球实验室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在这类超流体系统中,旋转行为与普通流体不同。流体并非平稳地整体旋转,其流动保持无旋性,这意味着旋转只能通过"量子化涡旋"发生——这些微小区域的流体相位出现奇异点,形成微小的漩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暗物质表现的像这种量子流体,类似的涡旋是否能在旋转的暗物质晕内部形成呢?
模拟旋转的暗物质晕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结合了分析计算和对旋转暗物质晕的详细数值模拟。
他们重点关注物理学家所谓的"托马斯-费米近似" 体制,即暗物质晕的尺寸远大于暗物质粒子的典型量子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他们的模拟始于具有少量角动量的超轻暗物质构成的球形晕,从而产生了一种温和的宇宙级自转。
随后,研究团队引入了随机初始条件,并让系统根据格罗斯-皮塔耶夫斯基方程进行演化,该方程自然地包含了引力以及暗物质粒子间的排斥相互作用。
仅在几个动力学时标(物质对引力做出响应所需的时间)内,暗物质晕就经历了一场迷人的转变。它形成了一个旋转的孤子 —— 一个像固体一样旋转的、致密且稳定的核心。
这种旋转并非源于整个波函数的简单量子力学自旋,而是由贯穿暗物质晕的涡旋线网络所产生。
这些涡旋线 —— 相当于宇宙中的漩涡 —— 与暗物质晕的总自转方向对齐。在赤道面上,它们排列成规则的晶格结构,从而产生了平滑的、刚体般的旋转。
整体结构类似于一个沿旋转轴方向压扁的扁球体,并且只要旋转能量保持小于引力能和自相互作用能,该结构就能保持动态稳定。
有趣的是,模拟显示这些涡旋可以在暗物质晕内部充当"量子脚手架",研究人员甚至认为涡旋线可能连接相邻的暗物质晕。研究作者指出:"这些涡旋线可能进一步在晕之间延伸,形成旋转的宇宙纤维状结构的骨架。"
如果这是真的会怎样?
如果暗物质确实表现为一种充满量子化涡旋的超流体,那它可能会给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带来革命性变化。这样的模型能自然地解释星系为何能平稳旋转而无需存在密集的中心尖峰,同时也可能预测出独特的引力特征。
这些发现还在量子物理学和宇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意想不到的桥梁。例如,在实验室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中描述冷却至接近绝对零度的冷原子的方程,同样可能适用于塑造数十亿光年之外星系的不可见物质。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简化的旋转暗物质晕,并依赖于非相对论性模拟。研究人员现在计划将分析扩展到完全三维的系统(在那里涡旋线会变成涡旋环),并探索这些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和演化。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