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仅注重增强经济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还注重增强非经济性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进一步发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调控成效》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审 陈小亮
图片 |网络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概念。此后,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会议和文件频频提及和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仅注重增强经济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还注重增强非经济性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通过回溯中国宏观调控的实践可知,虽然中央在2022年才首次正式提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概念,但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调控理念与实践探索在中国由来已久。例如,早在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就已经明确指出,要“统筹协调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搞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和政绩考核间的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这些政策部署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的提出打下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主要成效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不仅能够促使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形成合力,而且能够避免非经济性政策对经济政策产生阻碍,从而促使经济更迅速、高效地应对不利冲击。也正因如此,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相比其他经济体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稳定性。
第一,“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明显低于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体现出更强的韧性和稳定性。
宏观政策的重要职责是应对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波动性越低,表明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越好。与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波动性明显偏低。不管是在高增长时期,还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中国经济均体现出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
可以使用经济增速离散系数(经济增速的标准差与均值之比)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波动性,离散系数越小,代表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越低。2012—2024年,全世界经济增速的离散系数为0.69,其中,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速的离散系数为1.08,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速的离散系数分别高达0.70和2.43,而中国经济增速的离散系数仅为0.28。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明显偏低,这离不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保驾护航,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
第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使得中国经济能够更及时、更出色地应对重大风险和冲击。
中国经济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长期内的低波动性,而且表现为对重大风险和冲击的出色应对。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迅速采取大规模减税等财政政策和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并且辅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等产业政策,这些举措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的国家。2020年,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展现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在应对重大风险和冲击时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2025年以来,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国际环境下,“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再次取得了显著成效。4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时做出部署,要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尤其要“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并再次强调“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作用之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增速达到5.3%,比2024年提升0.3个百分点,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处于领跑地位,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下滑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份《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比2024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速将比2024年下降0.9个百分点。此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将比2024年下降0.2个百分点,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经济增速降幅预计分别达到3.4个、1.1个和1.2个百分点。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能够取得上述重要成就,主要有如下几点重要原因。一是中国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使得各个政府部门能够针对冲击快速做出反应并且高效协调配合,在短时间内形成政策合力,从而推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调控理念有效落地。二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除了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短期稳定政策工具,还注重使用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两大类政策工具,通过增强稳定政策、增长政策、结构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推动落实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不仅能够实现短期稳定目标,还能够实现长期增长目标和优化经济结构目标,更大程度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平稳运行。三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除了考虑经济政策,还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取向一致性评估范畴,能够前瞻性地避免非经济性政策对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阻碍,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整体效能。
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系
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体系是健全决策机制、提高政策质量、优化政策效果的必然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为此,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评估体系,这是当前以及“十五五”时期中国宏观调控体制机制建设的重点。结合中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三个重点任务。
第一,不仅需要各个政府部门对所出台政策进行自我评估,还要成立专门的评估部门对各类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进行统一评估。
在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评估之前,需要明确宏观调控所锚定的整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各个政府部门要对自身所出台的政策进行自我评估,并进行及时优化和调整,以确保自身所出台政策与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取向一致。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种类众多,某一个政府部门事先很难充分全面地掌握其他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及其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要想切实高效地“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需要成立专门的评估部门。由评估部门基于宏观调控的整体目标,对各个政府部门所出台的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进行统一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各个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调整方案,确保各类宏观政策之间以及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之间均具备取向一致性。
![]()
第二,不仅要对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事前评估,还要进行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
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较高,宏观调控的目标需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此外,各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预期之外的溢出效应。这意味着,不能只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事前评估,还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运行状态的走势,进行事中评估。如果事前制定的政策方案在最新经济运行状态下不再适用,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及时调整。在一轮宏观调控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事后评估,其重点在于判断各类政策是否实现了最初预定的目标,并对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和政策空间是否充裕进行研判,从而为下一轮宏观调控做好准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评估,有助于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求的“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落到实处。
第三,不仅需要对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定性评估,还要进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能够从大方向上判断各类政策的取向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不过,即便各类政策在调控方向上保持了一致,如果某一类政策的力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会影响政策调控的整体效果。要想科学准确地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评估,需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十五五”期间,要着重构建和完善宏观政策数据库,对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政策协调性、经济韧性、金融稳定性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测度,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考虑到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种类众多,而且各类政策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传统方法可能难以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定量评估,需要将人工智能前沿方法更多地引入宏观政策领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算法上的优势,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供新的方法论支撑。通过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顶层设计,确保各类政策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2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