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52岁的母亲熟练地用着共享文档帮女儿海投简历,当深夜的腾讯会议变成了母女俩的“简历投递培训课”,这届父母在子女求职路上的参与度,已然超乎想象。
晚上10点,大四毕业生菜菜准时打开腾讯会议,开始今天的“家庭投简历培训”。屏幕那端,她48岁的母亲同时操作着手机和一台两三年没用的电脑,眯着眼睛,艰难地填写着复杂的网申表格。一小时过去了,一份简历还没投递成功。
这样的场景正在许多家庭上演。一批“00后”毕业生因就业压力,选择与父母组成“求职联盟”,让原本对现代招聘流程陌生的中老年父母,直接参与到自己的求职战中。
女儿菜菜和妈妈的共享文档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现象:父母化身“求职经纪人”,修炼十八般武艺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与父母组成“求职搭档”。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形成了某种趋势。
在美国,ResumeTemplates网站2025年7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31%的Z世代年轻人会直接请父母代写履历,高达77% 的人曾在面试时要求父母陪同。
更有34% 的受访者承认父母会帮忙回答面试问题,27% 让父母协商薪酬待遇。
中国家庭的表现同样“亮眼”。为了帮孩子找到工作,中年父母们不得不修炼十八般技能:对着中国地图投递、学会使用企查查查证公司背景、掌握各类招聘APP的操作、运用共享表格分类管理求职进度。
一位母亲陈钰萍在帮助女儿求职的过程中,把自己训练成了“全能战士”。她不仅能脱口而出各种招聘APP的利弊,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海外销售、海外投放等岗位的区别,还自费购买毕业生可投递的企业名单,学会了对招聘公司进行背景调查。
 ![]()
02 背后:年轻一代的求职困境与心理压力
父母之所以深度介入子女求职过程,与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严峻就业环境密切相关。
多位HR透露,他们所在的企业近年来招聘名额存在不同程度的缩减。与此同时,他们招到了一些学历比以前更高的员工,这进一步加剧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
菜菜和母亲的“题海战术”虽显极端,却也是无奈之举。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们投出179份简历,收获的却是0个offer。“几乎100%的公司会连简历都不看,就筛选掉双非的学生。”菜菜无奈地说。
 ![]()
海归硕士于子卉的遭遇更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她211大学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又从“世界百强大学”硕士留学回来,却整整20个月找不到工作。频繁卡在终面上,或被临时告知公司取消招聘名额,原本自信的她开始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就是读了个水硕?”“我是不是不够优秀?”
这样的困境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于子卉描述自己状态最差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忍不住哭好几次,会在半夜心脏怦怦跳,会突然扯着头发懊恼自己曾经拒绝了的offer”。
03 代沟:两代人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冲突
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求职模式,也暴露了两代人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差异。
于子卉的母亲陈钰萍是1973年生人,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中师。那一届有四五个班级,每个班六七十人,最后考上的只有两个人,“考上了,毕业就能分配工作”。
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下,陈钰萍始终难以理解为何高学历的女儿会找不到工作。
 ![]()
菜菜的父母也有着类似的经历。菜菜的爸爸当年没准备就考上了银行,而妈妈则是毕业就被中国银行“抢走”。可如今大学生已不再稀有,菜菜的同学是财经类院校本科、QS排名前20的海外硕士,也报考了中国银行,却被直接拒绝了。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许多家庭矛盾。大部分家长坚信“报名试试,不用太准备,万一考上了呢?”而孩子们只能苦笑回应:“哪有那么多万一?你们的经历现在几乎不可能重现了。”
04 问题:过度介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父母过度介入子女求职过程,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某上市物业公司的HR小秋工作4年多,已碰到至少三四十个帮孩子找工作的父母。她曾中意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却没想到面试时姥姥一起跟了过来。面到一半,老人破门而入,频繁打断小秋:“你们工资能给多少?给不给交社保?”小秋最终取消了对女孩的录用。
“家长插手太多,会让我觉得孩子在性格和沟通上不是很强。”小秋解释道。
 ![]()
在某会计事务所工作的王悦也有类似经历。招聘实习生时,她遇到了冒充孩子的家长,加上微信后收到一句:“我是xxx的妈妈。”她委婉拒绝后,对方直接打来微信电话,吓得她把人拉黑了。
ResumeTemplates首席职涯策略师朱莉娅·图萨克雷(Julia Toothacre)对此评论:“我支持父母协助修改履历、提供职涯建议,但父母的支持应该停留在幕后,而不是直接参与。否则,这不仅会削弱孩子的专业形象,也可能阻碍他们学会如何独立面对困难。”
05 转机:共同求职中的理解与成长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这种共同的求职经历,也为一些家庭带来了意外的理解和成长。
于子卉空窗期20个月后,母亲陈钰萍用半个月的海投结束了她的求职长跑。更让她惊讶的是,通过观察母亲的求职方式,她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
“妈妈始终透露着一种‘平静的疯感’,一旦岗位合适,就持续跟进,不怕被拒绝,反而主动问‘是哪里不合适?’”于子卉描述道。当HR说岗位需要有外贸相关经验时,妈妈会坦然回应:“不好意思啊,没有,但可以学习。”
与之相反,于子卉自己在投简历时很“玻璃心”,每句回答都字斟句酌,生怕惹得对面不高兴。她一天最多能投递10个简历,如果大多数不回,“这一天都不敢再打开招聘软件”。
陈钰萍也开始理解女儿,她很后悔那次吵架说了很多伤害女儿的话。真正面对当下的就业市场后,她意识到时代的确变了,“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我很心疼她”。
 ![]()
随着于子卉适应了深圳的工作,她和母亲的关系反而更加紧密。陈钰萍不再催她,也再没提过考编制的事。“我也想开了,我接受她有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人生短短几十年,最重要的还是她能开心、身体健康。”
这种从对抗到理解,从代际隔阂到共同成长,或许是这场“求职联盟”风潮中最出乎意料的收获。求职路上,两代人的关系在磨合中重新找到平衡点——父母学会了放手,子女学会了独立,而这或许是比一份工作更珍贵的收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