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更是群众身边的“健康前哨”。近年来,贵州省桐梓县将村卫生室标准化、内涵化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医疗基础的重要抓手,通过持续提质改造,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小病不出村”正逐渐成为现实。
![]()
花秋镇乐境村卫生室。
在桐梓县花秋镇乐境村,一座寻常的村卫生室,却是守护全村7个村民组、3000余名群众健康的“坚强堡垒”。这里距离镇卫生院约5公里,村民日常看病取药十分便利。卫生室内,2名乡村医生忙碌的身影穿梭于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和中医科之间,为村民提供从健康管理到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一站式服务。
![]()
花秋镇乐境村卫生室。
据花秋镇乐境村村医方俊介绍:“我们特别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针对农村常见的颈椎、腰椎劳损疼痛,开展了刮痧、针灸、正骨等适宜技术,配合中药调理,效果明显,很受群众欢迎。”
医疗服务的底气,既来自技术,也离不开扎实的药品保障。目前,乐境村卫生室配备了西药、中成药100余种,中药饮片300余种,基本覆盖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需求,有效解决了村民为开常用药往返奔波镇上的难题。
![]()
花秋镇乐境村卫生室。
“我是慢特病患者,经常要测血压、测血糖,他们从不嫌麻烦,服务特别耐心。”村民令狐昌德感慨道,“这里是中西医结合,尤其擅长用中医方法治疗感冒、肠胃不适这些小毛病,效果稳、副作用小,我们都信得过。”
乐境村卫生室的变化,是桐梓县持续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一个生动缩影。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该县楚米镇三座社区。
曾经,马路卫生室设施陈旧、功能分区不清、设备匮乏,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就医需求。如今,经过全面翻新,卫生室内外墙焕然一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功能区科学划分,实现了“三室分离”的规范布局。“现在卫生室又干净又舒服,来看病输液有沙发坐,天冷有火烤,医生问得仔细、检查得认真,环境像家里一样温馨。”前来就诊的居民丁小敏满意地说。
![]()
马路卫生室。
该卫生室还按照“6S”管理标准优化环境,新增了诊疗床、输液椅、血压计等基础医疗设备,并配备了上百种慢性病用药和急救药品,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
马路卫生室。
“我们服务范围覆盖三座社区及周边部分村组。”楚米镇三座社区村医何金碧表示,“现在卫生室条件好了,开展健康管理、慢病随访等也更加得心应手。我们正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实施动态管理,努力提供更精准、连续的健康服务。”
桐梓县通过深化医疗帮扶,持续推进村级卫生室提质改造,有效打通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两年来,全县共翻新111间村卫生室,推动基层医疗实现从“能看病”到“看好病”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通过设备添置、人才培养和规范管理,并依托医共体资源共享机制,村民在村卫生室即可完成基础检查,由县级专家远程出具诊断,形成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便捷诊疗模式。一个个升级换代的村卫生室,正以其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改变着农村的健康生态,成为托起群众“大健康”的坚实阵地。(文/图 王琨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