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严查奥数掐尖!重庆规范招生入学,推动教育资源更均衡

0
分享至

10月2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九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并回答记者及网友提问。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及20余万儿童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教育系统聚焦教育强国战略落地,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十四五”规划确立的12项核心指标全面高质量完成。

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177所、在校生639.8万人、教职工50.6万人、专任教师40.9万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4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4.25%,三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西部第一方阵。

五年来,聚焦公平优质,教育公共服务取得新成效。 学前教育更普惠,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7.03%,超出规划指标2%,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自2025年起,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惠及20余万儿童,有效减轻家庭入园负担。基础教育更均衡,“教共体”覆盖率达8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优质高中资源覆盖率达75%。

此外,中职学生升学比例也超过70%,超出规划指标20%,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才道路。特殊教育更暖心,建成特殊教育学校41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率达98.99%。高等教育更优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增长5%,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11.75万人,超出规划指标1.75万人,努力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景变为现实。

“十四五”期间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85万人

五年来,聚焦“教育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奋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

人才供给更精准,“十四五”期间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85万人,特别是,当前全市三大主导产业70%以上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重庆市职业院校,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学科实力再突破,2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83个,重庆大学工程学成为西部地区高校首个进入前万分之一的学科。 新增2所职业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教育核心业务数字化达100%

五年来,重庆聚焦深化改革,教育现代化治理取得新成效。 数字教育领跑西部,加快完善数字教育体系架构,教育核心业务数字化达100%,学校多媒体教室实现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直达学校班级。

教师队伍更强更优,深化新时代教育队伍建设改革,获批全国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构建重庆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优化四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累计培育国家级名师1400人次、市级各类名师1.2万人次,引进顶尖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较2020年增长77%,“时代楷模”王红旭、“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龙梅等147个集体和个人获国家级荣誉,教师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推进成渝教育协同发展,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10个、培育试验区9个,在课程资源共享、教研科研共推、研学基地共用、督导评估共施等方面先行先试。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推动两地24个市区县共同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终身学习共同体。

“满足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望,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刘宴兵表示,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加快建设“六区一高地”,以教育强市“158N”体系构架为牵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全国进位、西部领先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教育动能。

新增优质学位27.8万个

“入园难”“入学难”“校园餐安全”等问题一直是家长们最操心的“急难愁盼”。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方面,重庆做了哪些工作?

刘宴兵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聚焦群众反映最集中的教育痛点、难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一批民生关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努力让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教育发展的温度。

一是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减轻入园焦虑。围绕打造“15分钟高品质学前教育服务圈”,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行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从源头上保障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基本需求。截至今年启动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政策,多方筹集资金12.4亿元,直接惠及全市20余万名适龄儿童家庭,减轻了家庭学前教育支出负担。

二是着力解决“入学难”“入好学难”的问题,减轻入学焦虑。加大硬件投入,在中心城区新改、扩建学校54所,新增优质学位27.8万个,有效缓解了人口密集区域的学位紧张问题。创新办学模式,迭代升级集团化办学,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教共体”711个,覆盖率达85%,通过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城区学校帮扶乡村学校,让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显著提升。深入开展“公参民”治理,39所优质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提供公办学位11万个,学生家庭每年减少教育支出22亿元。

三是着力解决“上普通高中难”的问题,减少升学焦虑。一方面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扩容行动,“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普通高中学校26所,新增学位6万余个,持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另一方面拓宽升学路径,在48所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为学生提供“普职融通”的成长通道,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减少了家长的“升学焦虑”。

杜绝招生入学暗箱操作


有网友谈到,部分初中违规通过奥数考试等招生,希望把孩子从苦于掐尖招生的考试中解放出来。在规范招生入学、维护教育公平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江鹏介绍,按照教育部和重庆市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通过奥数考试、面试等方式选拔学生,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开展。网友提到的问题,反映出少数学校依然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理念偏差,存在“考试招生”“掐尖招生”的主观动机。‌对此,将从四个方面切实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

一是全面公开政策。各区县和学校的招生入学政策、学区范围等都要通过公众号、家长会等线上、线下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工作透明度,做到阳光招生。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持续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使用“教育入学一件事”,一方面方便学生和家长办理入学手续,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学校招生行为,杜绝招生入学暗箱操作问题。三是健全监督机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市教委公开监督举报二维码,41个区县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建立线索收集、转交和督办制度,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四是查处违规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处理违规招生的个人、学校和区县教育部门,通过考核扣分、约谈提醒、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等方式形成震慑作用。

针对网友谈到为了进入“名校”,家长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的问题,这也反映出,当前重庆市城乡、区域、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将大力实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行动,深化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对口帮扶全覆盖,不断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待。

建立中小学体质健康全面晾晒制度

在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让孩子们能快乐上学、健康成长?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江鹏介绍,下一步,将以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升体育课质量。推进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教学改革,推广小班化、走班制等模式,增强课程吸引力。保障锻炼时长。全面落实每天上下午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晾晒学生体质。建立中小学体质健康全域监测、全面晾晒制度,引导学校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建体系,迭代升级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工作体系,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开足心理健康课程,畅通心理求助与危机干预渠道,建立家校医协同的“绿色通道”。抓重点,针对心理有问题的重点群体,落实“一人一策一专班”,在开学、考试、节假日等重点时段,落实心理健康关爱行动,让每一颗心灵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光彩。树品牌,打造“五育润心”“全员育心”“基地强心”品牌,提高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能力。

贯通式培养 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超70%


重庆正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十四五”期间,重庆职业教育如何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需求?在让职校生“好就业、就好业、能升学”方面有哪些具体成果?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大力推动职教改革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更新同频共振,核心是解决“产教两张皮”“学生成长通道窄”两个问题,让职业教育成为“就业有底气、升学有希望”的选择:

一方面,突出产教融合,产教供需对接更紧密。目前,全市已累计认定各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36个、备案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2个,建设市级职教集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基地等362个,连续5年加快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88%,实现“产业需要什么人才,职教就培养什么人才”。比如,目前全市职业高校开设了一批支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专业,大力提升专业与产业适配度,有力支撑了重点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突出贯通培养,成长成才渠道更通畅。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体系,目前全市中职学校有125所、高职专科46所、职业本科3所,在校生104.5万人。共设置近3300个专业点,基本覆盖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同时,积极推进中职与高职、本科贯通式培养,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通职校学生升学通道,全市中职毕业生总体升学比例超过70%、高职(专科)毕业生升学比例达到20%,在世界技能大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让不同禀赋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五年来,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超过110万人,年均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超30万人,年均开展社会培训245万人次。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摄影 钱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游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游新闻
重庆“门户级”新闻客户端
236722文章数 5841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