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千禾
职业:编辑
坐标:南宁
我为工作流过的眼泪,比爱情多
仔细盘算了下,我为恋爱流过的眼泪,很可能只有几种情况:被误会、分手、然后是去求复合然后又分手。但为工作流的眼泪,情况就太多了,并不是说工作是个“渣男”,也不完全因为我对工作有“恋爱脑”,而是工作一次次折损我的自尊心、耐心甚至体力,让我一次次失控流泪。
恋爱里的眼泪,起码是“有感情基础的”——你会觉得被误解了、被冷落了、需要被哄。但工作里掉的泪,却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它混着委屈、内疚、无力、自我否定,以及极致的“我不能崩”的挣扎。那不是一种“我想哭”的状态,而是一种“我再不哭我就撑不下去了”的极限。
面对客户说要反复改的文案,我可以面不改色地改完,同事一句“怎么连客户想什么都琢磨不透啊”的揶揄可能就是一击 KO,他可能完全不了解案子,只是轻飘飘路过,轻飘飘撂下一句无关痛痒的话而已,我这里可能就慢慢碎掉了,然后在空无一人的深夜办公室里哭得不能自已,最后再一片片把自己再拼回来,熄灯,叫车,在胡同口的冷风里等一辆接我回家的车。
有人会说,“为工作哭,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各位看官,那些泪水不是为了某一个点,而是一个长期积压的结果。是无数次被“紧急但不重要”的需求扰乱节奏;是为了一个不合理的 deadline 把自己榨干;是领导一句“我看不懂你写的这个”,否定掉我所有努力;是那种明明已经做了很多,却还是“不够”,就像手里拿着各种答案,却没有一个可以让考官满意的挫败感。它不是一次性的打击,而是日复一日的“微伤”,让钢铁战士的我也会没来由的一阵悲从中来。
这种碎掉的时刻也不能让别人看到,并不是说不能表现脆弱,但是当表现出脆弱,会不会给其他组员负担,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说“她啊,她就是动不动就崩溃”,于是只能努力粉饰太平,扮演一个“什么都能接得住”的钢铁职场人:
明明想辞职,却还是在凌晨一点打磨方案;
明明很累了,却还是一边打开一罐红牛一边说“没事,我来”;
明明想大喊“我不想改了!”,却还是在群里说“收到”然后硬着头皮改完,送去客户群,“已按需求修改,请查收。”
爱情的世界里,不喜欢的话,我可以分手,从坏掉的感情线里一走了之,但工作,我曾因为喜欢一份工作,忍受了上司很长时间的霸凌不愿意离开,是真的很喜欢那个产品、那个老板的理念和同事们,但我无能却戴着“资深媒体前辈”大帽子的直属上司打定主意要排挤我直到得逞为止,当每天的工作变成“内部绝地反击”就会显得很荒谬。
离职后我无数次在眼泪中睡去和醒转,带着黑眼圈去看心理咨询,或者就在家里一睡不起。这些日子成为我职业生涯里一个至暗时刻,让我在后来的工作里警醒。再后来,我很少再为工作大哭,可能偶尔也会崩一下但会及时止损,遇到喜欢阴阳我的同事,就当做没听见,我大概率不会阴阳回去,我的时间精力值得花在更好的地方。
对于过去为工作哭过的我,我只想回去抱抱她,心疼她,但不会觉得羞耻,曾为工作这么努力和辛苦,有什么好羞耻的,只是,别太拼命了宝贝。
![]()
作者:拉文
职业:体制搬砖人
坐标:武汉
职场的穿衣自由,到底在哪里?
自从五一第一天被莫名其妙的人指责穿搭后,我不自觉(不该的)反思了自己上班的穿着。因公司要求上班穿工服,为了图方便,我从家里到公司就是穿工服。与周围的大多数同事不同的是,他们都会穿自己的衣服到公司后换衣服,我就不用换衣服了。因此,我挨过不少同事的调侃,“为什么不穿自己的衣服来上班?”我想都不想就直接说“懒啊”。被领导说不要天天穿工作服,我心里满是疑惑,心想:不然穿啥?这不还省了买衣服的钱吗?工资这么低,买衣服的钱你帮我出?可我还是与精心打扮上下班的同事形成鲜明对比。放在从前,我是毫不在意的,因为公司宿舍同住的室友也与我一样。但现在我却想起,有一次她被领导很严肃地指出不穿自己衣服上班,不打扮,天天穿工作服。她回到宿舍大哭了一场。
当时,我跟她一起臭骂了一顿领导:管的太宽,爹味重。而她变成了天天穿自己衣服上下班的人,我亲身体验了一回她当初的感受。孤军奋战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可我还是没觉得有哪里不对。如果连穿衣自由都没有了,那我在这个鬼地方上班还剩下什么是能自己做主的?要如何穿着才是适当的?我太理解对他人穿衣风格的恶评能对人有多大的影响,因为太有风格、太惹眼而被造黄谣的事比比皆是,太普通、太休闲又会被瞧不起,背的包价格高低也有讲究,不能比领导的贵,也不能太廉价。什么都要刚刚好,我到底是来上班还是走秀?
想到这里,我还是坚持穿工服上班,除了被说不打扮,别的地方也让人挑不出毛病。为了远离那些不知从哪出现的荒诞谣言,我选择抹杀自己的个性。我也想过就穿自己的衣服上班,面对那些看什么都要挑毛病生是非的人,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孤军奋战呢?
难道要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去改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吗?在彻底放下对他人意见的不在乎之前,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啊。
![]()
作者:小清
职业:行政
坐标:银川
逐渐染上班味,逐渐变得冷漠
如果问我上班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那可能就是逐渐冷漠。刚毕业去上班,那真是把公司当我家,工位当我窝,同事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大家团结一心,干好一个项目再接着一个项目,没有什么推诿扯皮,只有“这个东西咋画的?教教我”“你帮我看看这样设计好看吗”等等充满互助的话语。那时候我充满热情,不仅把自己管理的很积极向上,甚至反向管理领导,希望多给我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我成长的快一点,再快一点,现在想想,我也是热爱过工作的啊。
可惜好景不长,过于热情就容易消耗,也容易栽跟头,工作中会给自己很多压力。疫情发生的那一年,我手头的工作突然断档,在跟的新项目被别家公司撬走,在做的老项目一连两年无法收尾,对接的新甲方无比恶心让我痛苦,小组里的项目时不时只让我“帮忙”,干来干去都没什么业绩。这样的状况终于让我有些崩溃了。加上些人际关系问题,我对这份工作失去了所有热情,过了一段经常哭泣的日子。那时候工作在生活中占比很高,工作不开心,别的很难开心。但终归是第一份工作,付出了最多热情和认真的工作,认识的同事们也都年龄相仿,虽然工作很累,但对同事们没什么意见,决定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我还默默哭泣了很久。
等到第二家公司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拿出了最高效切割工具:工作微信。工作上的人统统加工作微信,不会了解我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只要工作时间交流就好。加上第二家公司不加班,我的工作状态可以在回家路上就过渡,等到一进家门,就完全是休息状态,可以全身心地休息、学习、社交,不用再为白天那8小时担心。除此之外,工作也没有那么上进了,做到认真即可,不用以一种把自己拔高的状态拼命向前。这样的好处就是不太内耗,再也不会有什么为人际、为项目、为发展而哭泣的事情出现。
![]()
作者:三水
职业:网文责编
坐标:深圳
原来我足够好了,裁员不是我的错
裁员这件事不算是来得完全毫无征兆。
去年十月份开始,我就已经能够感觉到项目的数量明显地减少,时常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中。稍早些的时候,我还能心安理得地“问薪无愧”,但时间长了,也总会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我妈也多次委婉地提醒我,应该骑驴找马地寻觅一些新机会,不过懒惰如本人都是耳朵听着却迟迟没有行动起来。当时的想法就是随遇而安,等等看吧,真到了那一天再说。毕竟现在摸鱼实在是太舒服了。
于是乎舒服的代价就在这一天很快就降临了。吃完午饭,我正平静地趴在工位上听歌休息呢,一抬眼就瞟到人事被领导叫到了门外。她回来的时候看了我好几眼,感觉表情有点复杂,但我也没太往心里去。十分钟后领导喊我进办公室跟她聊聊。我听话地进去坐定,看见她表情凝重,欲言又止:
“你这一年多,在公司里学习到的东西应该挺多了吧?”
没想到开场白是这样一句话。我也只是依旧听话地点头,表示在公司一年确实成多长不少。接下来她就开始摇头叹气,小心翼翼地带着为难的表情表达出,从去年年末开始公司的收益实在是不好,几乎已经可以算是倒贴钱在给我们发工资了。说到最后,她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把一张纸递到我手里:
“你这一年多也算是学到不少东西、积累到一些经验了,现在可以尝试着去寻找一些新机会。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话,咱们还是可以再合作的。”
那张纸,是离职证明。
从她开始讲公司处境艰难的时候,我就已经大概知道她想说什么了,所以她最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没有很意外。那一刻,我甚至觉得她过于委婉的发言有些好笑。说是给我放个长假,有谁是拿着离职证明说这种话的啊?她问我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还ok,难道我还能在她面前直接哭出来不成?我淡淡地说还行,可以接受没关系。听到她如释重负地说“那下午把离职相关的文件拿给我签”,我没再多说话,起身离开她的办公室,回到自己的工位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趴着。
打开手机的时候,我才发现刚刚进去谈话之前正在听BTOB的歌,再回头看歌词差点把我给气笑了。“做的兼职也被辞掉了,well昨天退伍的朋友放假来了,说的话很可怕”,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卡点在那里,给我的人生电影配上了如此恰到好处的BGM。
当时正值春节假期前夕,一切流程都进行得很快,第二天我就直接去公司收拾东西了。虽然满打满算也不过只待了一年,但没想到工位上的物品还是挺多的,塞了两个大袋子。那天很多同事都已经提前放假了,但我领导还是来了公司。她看着我收拾,又跟我说了好几遍“就当先好好休息一阵,以后还可以再合作”类似的话。我只是礼貌性地应和着,跟她交接完后续的工作,随后就火速带上我的全部家当扬长而去。
说实话,当时我有点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她。站在领导的角度,我体谅公司不易,裁掉本身家在深圳、父母经济条件还行、年龄小经验少没负担的我,已经是公司的最佳选择;但站在个人的角度,我也心疼我自己,工作还算勤勤恳恳,没出过岔子,最大的罪状可能也就是经验有限,能力欠缺,还需进步,但经验这种虚无缥缈的判断标准又不是我凭空就能变出来的,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回到家,我发现大老板给我发了封邮件。大老板是个性格很乐观、很爱开玩笑的德裔英国老头,每次来中国都会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们讲点他的品牌方法论,我从他那里受益良多。确认了要离开的时候,我专门发了条消息感谢他,同时遗憾本来说好了二月份他还有可能来中国再见面,现在看来是不行了。估计他是专门发了封邮件来回复我。我点开它,看着看着,视线突然模糊:
“很抱歉Aurora,你是个足够优秀的孩子,是公司的成长没有赶上你的成长。
I wish you well in your next steps - I think you will be very successful.”
太生气了,这些人说我足够好却又把我丢出去,一遍一遍地感谢我的付出却给不了我赔偿金。但我又该死地很容易被哄好。我好像确实只是需要一个人告诉我,没关系的不是你差,裁掉你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绝对不是因为你本人的问题,你很好,不是你的错。
那一刻,我在书桌前哭得比刚得知自己被裁的时候要厉害多了。
今天的文章来自每日书,
点击报名11月每日书:
![]()
![]()
![]()
![]()
![]()
![]()
![]()
![]()
大师工作坊
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剧本创作
诗歌
里所诗歌工作坊
每日书
7月共写班(每月开展)
7月自由书写班(每月开展)
English Daily Writing(每季度开展)
点击查看更多
![]()
在地写作
写作生活节
点击查看更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