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打破了固有叙事,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为什么“平衡”的责任只落在女性身上?这背后,折射的是曾经根深蒂固的性别分工:事业属于男人,家庭属于女人。
而如今,杨澜发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并不是女性的“独家义务”。越来越多的女性拒绝被这一问题框住,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意识到,他们同样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今天,几乎没有人再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女性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了。”杨澜说,“不平衡很正常,为什么必须解释?今天的女性越来越有自我驱动力,而不是被外界的完美人设绑架。这是这个时代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玩泥巴、爬树,是个挺野的孩子。”她回忆,“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说,女孩子就要玩过家家,要学会补衣服、抱洋娃娃。他们只会说:小心点,别摔伤了。”正是这种宽松和信任,在她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我可以”的种子。
等到读书的时候,父母同样没有设限,而是不断鼓励她要有真才实学。杨澜的母亲是一位工程师,年轻时差点因家境贫困而被迫放弃读书,是班主任亲自登门劝说,才让她得以继续学业,最终成为家族里的第一位女大学生。也正因此,母亲常告诫她:“女孩子必须要有学问,将来才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这种信念深深烙进杨澜心里。她很小就明白,男人能干的事情,女人同样可以干,尤其在学习和事业上,没有理由不比别人做得更好。“父母没有给我贴上‘乖乖女’的标签,而是让我做回自己。这种教育,让我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有勇气去质疑、去突破,也让我的‘大女生’气质有了最初的土壤。”
![]()
她记得,女儿在青春期时,她提醒过一句“不要穿太暴露”,女儿立刻反驳:“妈妈,全世界的妈妈都应该教育儿子尊重女性的穿衣权利,而不是教育女儿遮掩。”她还记得,女儿在五六岁时就曾问她:“为什么白雪公主只能躺在那里等待陌生人的吻?而且那个人没有征得她的同意。”
这些问题让杨澜震撼,也让她看见希望,当一个女孩子在爱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当平等理念融入日常认知,她必然会这样去思考。要勇敢突破头脑里的藩篱。”这是杨澜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她提醒当下的女性,不要让旧有的性别角色框住想象的边界;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拒绝完美主义,不必苛求无瑕才值得被尊重;更要在任何年龄都保持学习与成长的心态——“30岁该干什么,50岁该干什么”,从来只是世俗的刻板印象。只要心态开放,人生随时都能重新绽放。她引用自己最喜爱的一位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女人不是供人欣赏的花瓶,而是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这是她的总结,也是她的寄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