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红海海域,发生了一件让全世界都惊讶的事:中国的歼-10C战斗机编队,长途飞行几千公里后,稳稳出现在埃及附近。而当时这片海里,正停着美军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其中“杜鲁门”号航母上的预警机,按美军说法能在几百公里外就发现空中目标,船上的“宙斯盾”系统更是号称能挡住各种空中威胁。
![]()
可实际情况是,歼-10C飞到离“杜鲁门”号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美军的雷达才反应过来。要知道,几十公里的距离,对战斗机携带的导弹来说,就是一眨眼的功夫。这场“悄无声息的接近”,让所有人都在问:中国的电子战能力,现在到底有多强?
答案得从二十多年前的一场战争说起。1999年科索沃战争时,美军的电子战飞机一出场,就把对方的雷达和通信系统全打乱了,北约的战机没怎么受损失,就完成了大量空袭。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掌控战场”的打法,给中国军队高层敲了警钟——那时候我们还在按常规方式训练,根本没想到电子战已经能左右战争胜负。
![]()
意识到差距后,一场围绕电子战的攻坚马上就展开了。前线的军官连夜整理美军电子战的战术资料,退休的老将军们也带着自己的实战经验回到军营提建议,一份份标着“紧急”的建议书送到了指挥层。最后上级拍板:把电子战研究当成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就是这个决定,让中国的电子战开始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路程。
雷达专家吴剑旗的挺身而出,成了这场攻坚的关键。面对美军隐形战机的优势,国外都说米波雷达已经过时了,但他不服气:“他们能用隐形飞机压制我们,我就要让这些飞机无处可藏!”那时候实验室条件差、资金也紧张,他带着团队一干就是十年——2003年做出了第一代三坐标米波雷达,2012年彻底解决了精准锁定隐形目标的难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到2013年,中国的雷达在南海成功捕捉到了F-22的信号,这一下,美军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技术压力。
![]()
与此同时,中国专门的电子战飞机研制也全面启动,从电子侦察、干扰通信到空中指挥,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歼-16D电子战飞机问世后,在近距离干扰能力上已经能和美军的“咆哮者”抗衡;而最新的歼-15DT舰载电子战飞机,靠着更先进的氮化镓雷达技术,在电子干扰强度、信号处理速度这些关键指标上,已经超过了美军的同类装备。短短二十多年,中国从只有零散的电子战设备,建成了完整的电子战体系,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路。
再看美军,作为最早搞电子战的国家,虽然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时领先很多,但这些年发展却慢了下来。“咆哮者”电子战飞机从2009年服役后,核心的电子战系统基本没怎么升级。
关于红海事件,有人说美军是故意装没看见,放烟雾弹;也有人说中国的电子战真的超过了美国,把美军雷达彻底压制了。从军事规律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明显更大。美军一直靠技术优势威慑别人,如果真能发现歼-10C,肯定会主动展示实力,毕竟“故意示弱”这种招,一般是实力弱的一方才用,不是美军这种装备占优的航母战斗群会选的。
![]()
而且歼-10C总师王海峰也说了,这款战机的电子战系统能实现“我看得见你,你看不见我”,这种能力和美军“咆哮者”击败F-22的原理一样,但在集成度和实战效果上更胜一筹。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电子战已经形成了体系化能力。这次红海行动里,歼-10C的电子压制和空警-500的大范围监控配合得严丝合缝,空警-500能监控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给整个编队撑起了“防护网”。这种“单个战机压制+整个体系支撑”的模式,正是美军现在缺的——他们的航母战斗群还得靠专门的电子战飞机,没像中国这样让主战飞机都具备强大的电子战能力。
![]()
但我们绝不能因为这次的优势就放松警惕,科索沃战争的教训还在眼前。当年我们就是沉浸在常规训练的习惯里,没料到美军的电子战技术已经发展到那种程度,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在我们在电子战上有了优势,可技术发展永远没有尽头,美军在定向能武器、人工智能电子对抗这些领域还在不断研究,这些技术一旦成熟,说不定又会改变战场规则。
今天的优势,是老一辈军人和科研人员用坚守换来的,但明天的安全,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电子战的比拼就像逆水行舟,稍微松懈就可能被超越。只有一直盯着技术前沿,不断突破创新,才能让“看得见敌人、不被敌人看见”的优势一直保持下去,才能真正守住我们的安全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