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市场是一座城市最诚实的部分。旅行久了,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判断——哪怕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文化隔着山海,但只要走进一座菜市场,就能立刻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在华沙,尝一口契诃夫小说里写过的醋栗;在阿联酋,跟身着白袍像“酋长”一样的摊主买一把椰枣;在哥本哈根的高纬度阳光下,咬一口开放式三明治……每一座菜市场,都像是一个直达城市日常的入口。
在上一篇中,我们从西雅图派克市场的全球首家星巴克一路走到深夜马德里的米格尔市场,而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且非常值得一去的菜市场。它们有的人声鼎沸,有的冷静克制;有的是百年老市,也有的是只在每周短暂出现一次的限时集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真正属于当地人的地方。
![]()
Campagna Amica
农夫直送,夹在意式烤猪肉卷里的周末味道
![]()
罗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也许是古罗马帝国的厚重历史,或者是赫本演绎下的《罗马假日》,但如果你挑一个周六上午去趟Campagna Amica农夫市场,会发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城市节奏。
Campagna Amica的意思大概是“朋友般友善的乡村”,非常亲切质朴。这个菜市场主打零中间商、农场直送,摊位上也都写得明明白白:橄榄油是哪片田里榨的,蜂蜜来自哪座山脚下的蜂箱,牛奶是哪个家庭工坊制作的。我在这儿买了一大瓶鲜牛奶,2欧一瓶,又浓又香,特别好喝。
![]()
![]()
![]()
Campagna Amica不是观光市场,它的游客成分极低,甚至低到,在我逛的两个小时内从没见过第二个游客样子的人,也正因如此,这里更容易让你理解罗马人的日常。蔬果区是最繁忙的档口,也是唯一需要取号排队的摊位,为了吃上这一口的新鲜,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摊位前,手里紧紧攥着号码签,抻着脖子提前规划今天买啥菜。
在熟食档口可以买到现做的意式烤猪肉卷(Porchetta),剁碎了夹在圆面包里,有点儿像咱们的肉夹馍,但分量双倍,吃起来非常夯实。菜市场中间还有个公共休息区,等着老伴儿买菜的爷爷会坐在这里看报纸,看到有趣的新闻甚至还能把自己逗乐,也让这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显得更加欢乐。
![]()
![]()
![]()
福春市场
黄海与中朝边境交织出的东北日常
如果想理解丹东人的日常,就得去趟福春市场。这个菜市场虽然已经逐渐成为游客们的“东北早市打卡点”,但在本地人心中,这里依然是“买菜最方便的地方”。
清晨七八点,市场里已经熙熙攘攘,拉着小车的大爷大妈、领着孙辈儿买菜的爷爷奶奶,轻车熟路地穿行在繁忙热闹的市场里。这里没有刻意的热闹,更多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烟火气。
在摊位间,一种特别的味道常常扑鼻而来,那就是朝鲜族风味。丹东是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之一,所以在福春市场,卖泡菜的摊子永远最显眼。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辣拌明太鱼”,这种小吃以明太鱼为主角,鱼大多是从俄罗斯远东或朝鲜东岸运来,在这里风干成鱼干,再切丝,按照朝鲜族的习惯,用辣椒酱、蒜泥、芝麻油拌匀,再加些糖和醋,酸辣中带点甘甜,是标准的“下饭神器”和“下酒菜”。
![]()
![]()
@-佳怡
而说到真正代表丹东海味的,还得数黄海的渔获。黄蚬子是一绝,壳薄肉肥,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对虾和梭子蟹在秋季尤其受欢迎;还有海螺、海蚌、海参、海胆,或是养殖的鲍鱼。这里的标价都很实在,本地人称好重、付完款,用塑料袋一兜就能带走,然后用最家常的做法,还原出新鲜食材的本味。
![]()
Torvehallerne
咬一口开放式三明治,丹麦的hygge感拉满
![]()
![]()
在哥本哈根,无论是逛完新港的游客,还是刚下班的丹麦本地人,都会出现在这座菜市场里。但千万别被“菜市场”这三个字骗了,Torvehallerne不是那种地上铺着鱼鳞、空气里混着肉味和吆喝声的老式市场,它更像是一个融合了现代美学、北欧设计和地道食材的生活灵感市集。它不“奢华”,却极有品质;不喧哗,却有一种真实的生活嘈杂。每次走进这座市场,我都会忍不住感叹:“原来哥本哈根人每天都过得这么讲究!”
Torvehallerne的前身是一个露天农贸市场,后来被重新设计成一座现代玻璃建筑。这里有超过60个摊位,分布在两个玻璃大厅和中间的露天广场,每个摊位都专攻一个领域。从蔬菜、鲜花、腌菜、巧克力,到可爱的“北欧生活小道具”(餐具、木质砧板、北欧布艺等等),琳琅满目。市场倡导所有摊贩都要坚持本地采购或加工,空间必须兼顾实用与美感,鼓励每一家商铺打造自己的“微品牌”。于是,它很快成了哥本哈根人日常采买和吃饭的好去处,也是他们“带外国朋友来炫耀”的地方。
![]()
![]()
在这里必吃的是丹麦开放式三明治。这是一种用黑麦面包打底,铺上熏鱼、虾、鸡蛋、腌菜、香草奶油等配料的街头小吃,也是最上镜的当地特色美食。我点了一个名叫“Danish meatball”的开放式三明治,坐在洒满高纬度阳光的木质长桌旁细细品尝,丹麦独有的hygge感瞬间拉满!
![]()
![]()
Hala Mirowska
莳萝和醋栗,就像走进一座梦幻花园
![]()
在华沙旅行时,如果你只逛那些游客常去的景点,就错过了地道的波兰生活。像Hala Mirowska这样的老市场,才是市民日常的缩影。说是“老市场”,可它一点也不破败,反而像是那种日子过得挺滋润的老家伙——门脸是十九世纪修的,里面热闹非凡,你会看到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提着布袋买菜,也有时尚年轻人过来排队买樱桃。
![]()
刚一进入菜市场,就能闻到莳萝的混合香气。波兰人做什么菜都爱撒点莳萝,哪怕是煮土豆、拌奶油也不例外。莳萝在波兰人家厨房里的作用有点儿像咱们的香菜,但比香菜温和,不抢主味。莳萝的味道更接近茴香和葱的结合,用量适中的话,口感清新。水果区则是另一道风景,夏天正当季的醋栗、蓝莓、覆盆子,一筐筐堆着,晶莹剔透,看着就想一把塞进嘴里。黑醋栗又酸又涩,吃一口打个激灵,不过在波兰人眼里,这才叫“小时候的味道”。
![]()
市场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我看来当属蛋类摊位。这里的每一位“家禽老师”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不同的鸡蛋会用一张风格浓烈的手绘“肖像画”展示它们所属的家禽品种。还有一个蔬菜摊也特别有趣,摊主一看就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他给果蔬们安装了自动保湿器,每隔两三分钟就喷出一层清凉水雾,让人仿佛走进一座梦幻花园。
![]()
![]()
Mina
椰枣和鱼货,跟“阿拉伯酋长”买东西
阿布扎比是一座看起来处处崭新的城市,摩天大楼在沙漠里拔地而起,商场里一年四季恒温恒湿,连透过天花板的光线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但走出这些现代建筑群,来到码头附近的Mina市场,你会发现这里藏着城市的另一面——有些喧哗,有些原始,但脚踏实地。
![]()
![]()
Mina市场是一座分区明确的综合市场,鱼市、蔬果、香料和肉类大厅紧密相连,而鱼市场无疑是这里的主角。人们常把阿拉伯人想象成沙漠居民,但其实他们自古就是熟练的航海家,这种“沙漠印象”不过是近百年才形成的刻板印象。
每天清晨,从波斯湾归来的渔船卸下各式渔获,整齐地铺在摊位的冰块上。一些摊主会穿着中东地区标准的“酋长白袍”,热情地拎起自家的海鲜向我展示,让我在一种莫名的违和感中,感受到这座菜市场乃至阿布扎比的友好与可爱。
![]()
![]()
水果摊是另一种热闹。沙漠种不出太多东西,但全球的水果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芒果、草莓、葡萄……然而阿拉伯人最喜欢的,还是当地盛产的椰枣。椰枣主要生长在波斯湾沿岸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阿曼。它介乎于水果和干果之间,既有果实的柔软香甜,也有干果的耐储存和能量密度,是阿拉伯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
市场里还有一处烤肉铺,做的是传统的Emirati风味(阿联酋本土的传统饮食风格)——香料饭、炖羊肉、烤鱼,味重油厚。来这儿买菜的人不少都会坐下吃一顿,带着汗,也带着某种地中海与沙漠交界地带特有的慵懒。
![]()
谷物市场
碱水面包、白肠和啤酒,市中心的“街心食堂”
如果说慕尼黑的气质是一种既讲规矩又爱放松的平衡状态,那谷物市场大概就是这种气质的最好体现。这是一座开放式菜市场,没有固定入口,你从哪条街绕过来都能走进去。摊位散落在小广场上,白绿条纹的遮阳篷一字排开,色彩轻快。
![]()
![]()
谷物市场最早建立于1807年,最初是几家商贩的临时摊点,为附近教堂和政府职员提供日常食材。如今它已经成了慕尼黑中心城区的一个“街心食堂”——可以买菜,也可以喝酒,哪怕什么都不买,也有人专门来坐坐,发发呆。
常常能看到一张大桌子,上面整齐摆着碱水面包结,外皮深褐、撒着粗盐,口感筋道。在慕尼黑,碱水面包是啤酒的天然搭档,也常被剖开夹上奶酪或香肠,当作便捷的早餐。旁边摊位的大锅里温着十几根白肠——它也是慕尼黑最传统的早午餐主角,用小牛肉和猪肉混合制作,加入柠檬皮、欧芹和肉豆蔻,口感柔软、味道清淡,通常配甜芥末和一杯小麦啤。
当地人讲究早上11点前吃完这道菜,不仅因为新鲜,更因为这是专属于慕尼黑的“节奏感”。而说到啤酒,绝对是这座市场的另一半灵魂,每年9月下旬的慕尼黑啤酒节期间,这里几乎成了全城的“前奏地”。你可以买一杯来自慕尼黑六大酒厂的新鲜生啤,配一根烤白肠,和陌生人拼桌畅聊,感受最地道的巴伐利亚式社交。
![]()
![]()
@老卢看世界
![]()
奥什巴扎
羊肉和奶酪,中亚的味道在此交汇
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街道笔直,树木高大,苏联时代留下的城市格局至今未变,而一旦走进奥什巴扎,那种苏联的“工业感”就会瞬间被打破——这里像一口被炭火烧得正旺的大锅,香料、面粉、奶酪、羊肉的味道,混着人声一起向你涌来。
![]()
![]()
奥什巴扎是城市最老、最大的集市,名字来源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南方重镇——奥什。早年间,这座市场就是南北货物流通的重要中转点,如今它仍承担着相似的功能,一头连接着伊塞克湖的高原农区,一头通向中亚腹地的商旅要道。
奶制品区有一种当地很常见、但在我看来很奇特的食物——Qurut。这是一种用晒干的酸奶制作的硬奶球,看起来像咱们北方小年时吃的“糖瓜儿”,只不过小了好几号,吃起来咸香硬实。还有各种颜色的油炸面饼、甜奶饼,以及一种夹着坚果碎和葡萄干的“中亚牛轧糖”,口感扎实,适合装在塑料袋里带上车,做草原长途旅行时的干粮。
![]()
![]()
巴扎的外面还有一圈卖服装鞋帽、日用五金、手机配件(甚至还有真空拔罐器)的摊位,零零散散,但始终有人在讨价还价。也许你无法在奥什巴扎拍出“视觉大片”,但它提供的是一种更踏实的在地感,让你意识到,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国家,人们如何用干奶酪、香米饭、咸肉和毡帽过完一整年,又如何将草原上收来的食材,一样样整理进生活的细节里。
![]()
Theingyi
叶子包槟榔,虾酱混着茉莉香,
潮湿城市的热带温度
在仰光旅行,总免不了被汗水和尘土包围。街道宽阔却略显破旧,电线在空中纠缠,突突车和公交车来回穿梭。记得一个朋友曾经说“觉得仰光特别像王家卫的电影虽然并没看过多少他的电影”,对此我深表赞同。
![]()
Theingyi菜市场离唐人街不远,一条窄巷里,满满当当地塞满了仰光每一个家庭餐桌上的柴米油盐。卖菜的、卖鱼的、卖蔬菜的混在一起。水果摊上是熟透的木瓜、山竹,剥去外皮露出棕色纤维壳的椰子,还有成堆的青柠和芒果。
鱼虾放在浅盆里用冰块压着,虾酱味道很重,它也是缅甸菜的灵魂之一,比如著名的青木瓜沙拉、炒空心菜、缅式酸汤鱼,虾酱都是不可或缺的味道基础。
![]()
![]()
在仰光的菜市场里,还能看到一种装满冰棍的小推车,带着一个手摇大转盘,200缅币(约人民币1块钱)转一次,指针停下后指的数字是几,就可以获得几根冰棍。你还能看到随处摆着的槟榔摊,这可是缅甸街头最常见的“提神小吃”。
摊主会熟练地把一片绿油油的槟榔叶铺在掌心,抹上一层白浆(石灰膏),再撒上烟草末和香料,有时还会加点糖粒或干果,然后折叠包好。我买了一个尝尝毕竟来都来了,摊主大哥提醒我,这里面有烟叶,嚼完吐了就行,还亲自演示了一遍,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别嚼太久,要不可能会晕~” 我说好嘞,结果刚嚼第一口,就一脸惊恐地吐出来了。
![]()
![]()
中央市场
蜂蜜和南瓜籽油,在河畔尝一口巴尔干的温柔
在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河边的中央市场不仅是买菜的地方,更像是一条把历史与生活串在一起的纽带。它的位置就在城市的核心地带——三重桥和龙桥之间,几乎所有到过老城的旅行者都会不经意间路过。
![]()
市场分成三部分:露天广场上的果蔬摊,河畔的拱廊室内店铺,以及通向老城中心的一长条卖纪念品和土特产的路边摊。这样三合一的格局来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城市规划,当时斯洛文尼亚的著名建筑师约热·普列奇尼克(Jože Plečnik)在重塑卢布尔雅那河畔时,就希望用一座“市场长廊”把市民日常和城市景观统一起来。
![]()
今天走在石柱拱廊之下,肉铺、餐厅、面包店交替出现,虽然它们有着风格一致的门窗,但你依然能从店铺名称的字体设计和门头装饰上的小巧思,区分出不同店铺的独特气质。蜂蜜是市场里最有名的特产,斯洛文尼亚是欧洲蜂蜜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从风味浓郁的椴树蜜,到略带草本清香的向日葵蜜,各种蜂蜜摆在面前,真是挑花了眼,每一种都好,根本不知道该选哪个。
另一边,玻璃瓶装的南瓜籽油在阳光下闪着油光。南瓜籽油几乎是每家餐桌上的必备调味品,不仅可以用来拌沙拉、蘸面包,还常被淋在汤、蔬菜甚至甜点上,用来提升层次感。
![]()
![]()
![]()
星期三市集
“戈兹莱梅”薄饼+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鱼=清真寺旁的本地人巴扎
很多人去伊斯坦布尔旅行时,以为大巴扎就是当地的菜市场,但那里太偏向游客了。其实就像北京人不逛秀水,巴黎人不去老佛爷一样,本地人也不爱去那里。想看真正的伊斯坦布尔人怎么买菜、吃饭、过日子,还是得去法提赫区的星期三市集。它每周三才出现一次,就藏在法提赫清真寺后面密密麻麻的住宅区里。市集的摊子从清早摆到下午,在这里你会看到一场极其生动的土耳其版“赶集”。
土耳其人爱鱼,从马尔马拉海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每一段都能捞出新鲜海货。市集里的鱼摊排得整整齐齐,冰上摊开的蓝鱼、鲣鱼、鲷鱼,被翻出鱼鳃以示新鲜程度。这种翻给你看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默契,不需要语言,买家自会判断。市场里也有热食,别错过那种用柴火现烤的“戈兹莱梅”薄饼,有芝士馅的、土豆馅的、菠菜馅的,热气腾腾,叠放在蓝边搪瓷盘里,吃的时候再撒点孜然粉,“烟火气”在唇齿间瞬间具象化了。
![]()
当你走出星期三市集的时候,或许已经拎着几只塑料袋,里面是橄榄、奶酪、新鲜的果蔬,或者什么都没买,只是逛了一圈。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曾穿过这座城市的日常,呼吸过一段没有滤镜的伊斯坦布尔空气。
![]()
![]()
![]()
我们习惯用“文化差异”去形容别人的日常,但在菜市场,这些差异并不会让人觉得有距离,反而有种亲切感。就像你在异国街头,看到有人一边挑肉一边低头结账,那画面实在熟悉——熟悉得让人想起家门口菜市场里,那位总爱买后臀尖儿的老大爷。旅行也许能让人短暂逃离自己熟悉的生活,而菜市场,却能让你在异国街头,重新找到“回家了”的感觉。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编辑 / Oliver
助理编辑 / Gloria
撰文 / Kido
图片 / Kido、@-佳怡、@老卢看世界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