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吉梅内斯最近的一番话,引发了广泛争议,他公开表示,美国应当通过停止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来“对付中国”。
这话一出口,听起来很有气势,但真要照做,代价谁来承担?美国能真断得了中国制造的“奶酪”吗?
![]()
政治动作背后的算盘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两项直接针对中国的法案,其中一项名为《与依赖外国对手电池脱钩法案》,明确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家中国企业采购电池产品。
推动者正是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众议员吉梅内斯,这位议员在投票前强调,美国不应再用纳税人的钱去买“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中国产品。
与此同时,众议院还通过了另一项被称为《战略国土情报和执法以抵御中国法案》的议案,要求在国土安全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专门识别和应对所谓的中国安全威胁。
![]()
这些法案反映出美国国会内部一部分人的政治倾向,不光要限制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更要从制度层面切断与中国的商业联系,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想法,就是“能断就断,能脱就脱”。
但这类看似“果断”的立法背后,其实打的是政治算盘。一方面可以向选民展示强硬姿态,另一方面又能推动国内产业政策,争取更多制造业回流。
然而,这样的做法真能如愿吗?问题远比政治口号复杂得多。
![]()
美国内部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一些商界代表、制造业巨头、甚至部分政策研究机构都对这种“全面脱钩”的倾向表示担忧。
他们普遍认为,在当今全球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简单地“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不仅不现实,还可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冲击。
更何况,美国自身也没有做好完全“自立”的准备,从原材料到中间品,再到最终组装,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早就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多个关键环节的“主心骨”。
![]()
供应链不是想断就断
以电池产业为例,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理论上没错,但现实中几乎寸步难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约80%的电池和75%的锂离子电池,掌握着全球最完整、最成熟的电池产业链。
美国虽然在电池技术研发方面也有投入,但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与中国相抗衡的产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
更别说,中国还掌控着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加工能力,而这些资源正是电池制造的命脉。
美方限制采购中国电池,看似是“断臂求生”,实则更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特斯拉、通用、福特等美国主流电动车厂商,其供应链中大多含有中国制造的电池或电池组件。
一旦立法强制排除中国产品,不仅成本大幅上升,产品交付也将面临中断风险。
![]()
这种“隐性依赖”并不局限于电池行业。在消费电子、医疗设备、金属加工、化工原料等多个领域,中国制造早已深度嵌入美国商品的生产环节。
很多时候,即便最终产品贴着“美国制造”的标签,但从螺丝到芯片,再到包装材料,背后都有中国制造的影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具备全球竞争力,并不仅仅因为“便宜”。中国的产业链聚集效应、工程师红利、灵活高效的生产机制,以及完整的上下游协作体系,都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优势。
![]()
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中型电动工具制造商,如果在中国下单,可能一周内就能从设计到出货全部完成;但如果放在美国本土,光是协调零部件供应商和车间排产,就得耗上好几个星期。
这就是“制造现场”的差距。在中国,设计团队和生产线可以面对面沟通,测试结果立刻反馈改进;而在其他国家,设计和制造往往是两个“远距离恋爱”的部门,效率自然打折。
![]()
脱钩的真正代价
“脱钩”不是喊口号,更不只是简单的政策调整,它是一道牵一发动全身的连环题。
世界贸易组织总相关工作人员警告称,如果美中脱钩趋势持续下去,全球经济产出可能在中长期下降多达7%。
这种对抗性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削弱双边关系,还将波及第三方国家,拖累全球市场复苏。
![]()
事实上,WTO已经根据美中贸易摩擦的态势,下调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从原先的1.8%直接降到0.5%。这不是简单的预测失误,而是由于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延迟效应”逐步显现。
这背后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美国能承受这样的经济代价吗?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显示,美国若继续推动对华高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本国GDP每年减少1.4个百分点,折合下来就是数千亿美元。
![]()
而这笔账,并不会由议员来埋单,而是由美国普通消费者和企业承担。
再看技术领域。美国限制中国获得高端芯片,但中国企业如华为、中芯国际等,正在逐步推进技术替代。
虽然在某些尖端环节仍存在差距,但中国的研发速度和工程落地能力正迅速缩小差距。与此同时,中国推出的AI芯片、5G设备和自动驾驶算法,也开始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
反过来看,美国企业却因限制对华出口而失去了庞大的市场份额。英伟达CEO黄仁勋就曾公开表示,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此外,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也开始反制。比如,在锂电池和稀土材料出口上陆续加强监管。这些资源是新能源转型的“命脉”,一旦供应受限,美方将面临新能源产业链断裂的风险。
所以,“脱钩”的问题早已不是愿不愿意,而是能不能承受。
![]()
美国议员的一句“停止购买中国产品”,道出了部分政客眼中的“对抗策略”,但现实却远比口号复杂。供应链不是开关,说断就断,代价也不是一纸法案就能解决的。
中美之间,经济融合已经深入到产业毛细血管。如果真走向全面脱钩,不仅美国民众要付出代价,全球经济也将承受巨大冲击。
从电池到芯片,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全球产业链正是靠合作和互补发展起来的。政治可以短视,但经济没有后悔药。
![]()
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脱钩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是赢得竞争的捷径。与其企图“断供制衡”,不如回到理性合作的轨道上,寻找真正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信息来源:
美国国会官网——美国议员关于停止购买中国产品的发言记录
美国通过法案:禁止购买中国制造电池2025-03-17威海市企业海外发展协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