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你敢信吗?两个年纪都不到25岁的小伙子,居然敢直接跟美国军方做生意,把无人机卖给五角大楼。听起来像电影桥段,但现实就在眼前:22岁的索伦·门罗-安德森和24岁的奥拉夫·希赫瓦,用他们名不见经传的Neros公司,打入了美国军方的无人机采购系统。谁能想到,两个少年时代还依赖深圳供应螺旋桨、电机、电池参加竞赛的小伙子,如今成了美国国防部眼中的“明星供应商”?
![]()
Neros的Archer无人机,是一款8英寸四旋翼无人机,重量不到1.5千克,能携带2公斤有效载荷,航程超过20公里,可在昼夜及恶劣天气下飞行,配备宽带视频发射器和多频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超群。最重要的是,美国军方强调,这款无人机“不含中国组件”,确保供应链安全,单价仅约2000美元,远低于传统军用无人机的成本。换句话说,这是美国官方砸钱打造的“无中国”无人机供应链里的明星产品,而背后的两位小伙,成了这场军备竞赛的意外主角。
看似光鲜,其实压力巨大。美国军方希望在未来两到三年采购至少100万架无人机,这意味着Neros要从每月组装2000架小心翼翼的水平,猛增到月产上万架、年产百万架的规模。想象一下,用手工组装的小型无人机,如何复制中国企业每天千架以上的产量?门罗-安德森和希赫瓦坦言,建立完全美国制造的供应链,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
年轻的创业者们面临的困境,甚至比普通人难以想象。十几岁依赖深圳供应的部件,现在要在美国本土寻找替代品。希赫瓦讲述的例子令人咋舌:一台原本仅30美元的无线电设备,美国制造竟要一万美元!结果他们不得不自己制造零件,甚至用停车计时器的廉价芯片替代军用芯片,每片1美元而不是每颗数百美元。这种“智慧替代”看似天才,但显然无法短时间复制中国供应链的速度和成本优势。
![]()
而在深圳的工厂,Neros曾经的供应商每天可以生产上千架无人机,而他们现在每月只能组装2000架。差距不只是数量,更是产业链成熟度和效率。美国政府希望“脱钩中国”,但现实告诉他们:脱钩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复制,成本、时间、技术瓶颈都是巨大的挑战。阿拉斯加试飞中,Archer可以抵御干扰设备,赢得军方关注,这让Neros的故事看起来像英雄传记,但背后的辛酸,才是最现实的考验。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美科技和制造实力差距的真实写照。中国无人机企业如大疆,占据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超过75%,产量和成本控制优势明显。而Neros,哪怕有红杉资本的7500万美元投资,有海军陆战队合同和对乌克兰提供6000架无人机的业绩,也只是慢慢在追赶。美国想靠本土企业打造“无中国”供应链,无异于让两个年轻小伙在高空跳伞,还要抓住掉下来的风筝。
然而,Neros的成功也体现了创新的力量和灵活应对危机的能力。他们的灵感来自乌克兰战场,看到简易四旋翼无人机对抗俄军的效果,便打造出Archer。他们从青少年无人机竞赛到军方采购,经历了快速迭代和学习,每一次试飞都是技术和管理的双重考验。门罗-安德森和希赫瓦的故事,也告诉世界,年轻人有能力在高精尖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即便面对庞大的军方体系,也能找到切入点。
![]()
但现实仍是残酷的。要满足军方对量产的要求,需要跨越供应链、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的三重天花板。美国官员很难理解,生产一架无人机的成本和时间,在有成熟产业链的中国几乎是透明的,而在美国本土,完全替代的代价高得惊人。Neros的探索,看似激动人心,但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低成本的前提下,稳定供应百万级无人机?这是一个比任何试飞都要艰巨的任务。
这件事也让人思考,美国想脱钩中国的战略,实际能走多远。单靠两个年轻创业者和少量本土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替代中国在无人机制造上的优势。现实告诉我们:产业链不是凭空搭建的,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从深圳到加州,差距不仅是技术,更是规模、经验和成本。美国军方想砸钱解决问题,但钱花得多,也不一定能马上获得同等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这是一场科技与产业链的较量,也是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碰撞。门罗-安德森和希赫瓦的勇气值得赞赏,他们在年轻岁数就参与高端军用项目,展示了创新精神。但要在“无中国供应链”的高压下稳住步伐,他们必须面对现实——规模化、成本控制、供应链成熟度,没有捷径。Neros的故事,是美国脱钩梦想的缩影,也是年轻创业者在高风险领域的真实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