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特色”文学体裁,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个朝代只能写一种作品。
唐朝的“诗仙”李白也写过词,宋朝的“词圣”苏轼也写过诗。
清朝甚至还有一位震古烁今的词人,此“词人”便是纳兰性德……
![]()
纳兰家的奇葩
公元1655年,纳兰性德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那位被康熙皇帝视为心腹的大学士——纳兰明珠。
经常看电视剧的人应该不会对“纳兰明珠”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在康熙年间确实非常有名,说到康熙就不得不说到他。
![]()
别看纳兰明珠是个“大学士”,他其实是个武将,经常要出门打仗的。
纳兰性德作为纳兰明珠的长子,并未继承父亲的军事才能,反倒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不过,纳兰性德倒也不是完全不会武艺,他其实文武双全,但是他本人心里并不喜欢杀戮和战斗,他喜欢读书。
![]()
纳兰家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家族,但是怎么看不太能看出来,如果把“纳兰”还原成“叶赫那拉”是不是就看出来了?
“纳兰”其实就是“叶赫那拉”的音译。叶赫那拉家的男子都改姓纳兰了。
进了宫的女子还是“叶赫那拉”,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都是叶赫那拉家的人。
![]()
在很早很早以前,叶赫那拉氏是一个既强大又尊贵的姓氏,他们这一个姓氏的人甚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部族,也就是叶赫部。
努尔哈赤在正式起兵造反之前,他先是统一了女真各部,而叶赫部就是其中之一。
虽说他们都是女真人,但是努尔哈赤下手一如既往地狠毒。
![]()
努尔哈赤利用“和亲”等手段,骗取了叶赫部的信任。
不过叶赫纳拉氏能延续下去,也多亏了这次“和亲”,因为皇太极的生母是叶赫纳拉氏的人。
要不是有这层关系,纳兰明珠都没机会出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期间,叶赫部并不愿意臣服于他,既然不臣服,那就开打。
![]()
努尔哈赤是真把人家往死里打,他逼得叶赫部不得已投靠了明朝。
公元1613年,努尔哈赤出兵攻打叶赫部,但是在最后时刻,明朝出兵护住了叶赫部的两座城池。
叶赫部这种投靠明朝的行为令努尔哈赤十分恼火。
![]()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最先挨打的就是叶赫部。
当时叶赫部的“贝勒”,也就是叶赫部的首领,名叫金台吉,他就是纳兰明珠的爷爷,也就是纳兰性德的曾祖,也是带领叶赫部归顺明朝的始作俑者。
![]()
金台吉镇守的城池被努尔哈赤攻破后,试图焚楼诈死,但可惜被识破了,他被抓到后宁死不降,被努尔哈赤杀害。
金台吉的儿子德尔格勒、尼雅哈本想随父亲一起去,但为了延续血脉,他们只好选择投降。
努尔哈赤本想杀了他们,幸好有皇太极求情,努尔哈赤才放了他们一马。
![]()
而这个尼雅哈其实就是纳兰明珠的父亲。
从头到尾,叶赫部都没有一个文弱书生,个个都是有血性的汉子,纳兰明珠也不例外。
可是到了纳兰性德这一代,叶赫那拉家的血性没有了。
纳兰性德虽然很小的时候便学了骑射,但他不愿打仗,只想当文人,堪称纳兰家的“奇葩”。
![]()
家仇国恨
题目里写的明明是纳兰性德的词,为什么要先介绍半天纳兰家的历史呢?
因为只有知道了叶赫那拉家与爱新觉罗家的世仇,才能明白纳兰性德这首《蝶恋花·出塞》的真正含义。
这首词乃是纳兰性德跟随康熙皇帝出塞视察时所作,看似在写边塞风光,实则字里行间都有隐喻。
![]()
开篇第一句写“今古河山无定据”,这是如同晴空霹雳般的一句。
往大了说,这是在写中国数千年来的纷争,往小了说,这就是在写当年努尔哈赤征讨女真部族的战争。
总而言之,这里就是在说争抢地盘的事,但是这里的“古今”到底包含多大范围,就得看读者的心境了。
![]()
第二句“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指的是一种乐器,有时候会在军队里当起床号,有的时候也会被用来当皇帝出门时的提醒。
前面我们说了纳兰性德写这首词时的背景,他当时正跟着康熙出行,所以这里说的肯定是康熙皇帝出门时的仪仗队。
![]()
这句话看似在写景色,但是写的这件“画角惊动牧马”的事未免也“无趣”了吧?所以这里写的肯定不光是牧马,还有其他的东西。
“画角”可以代表肆无忌惮的皇权,而牧马表意为“战马”,也可以代指军队。“皇权”发声,“军队”奔忙,之后呢?
![]()
之后便是第三句和第四句“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军队出征的结果就是“满目荒凉”。
这里的荒凉既可以指“土地荒凉”,也可以指“家族荒凉”。
原本兴盛无比的叶赫部,现如今就剩下朝中的纳兰家了,可谓是无比荒凉。
不管是哪种“荒凉”,都因战争而生。
![]()
这句“西风吹老丹枫树”,虽然没有具体的隐喻,但也是以“哀景”衬“哀情”,让人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然而景中有情,情中又有景,堪称精品。
![]()
下阕第一句“从前幽怨应无数”。从前有多么“前”?是三千年前,还是几十年前?三千年能解释得通,几十年前更是纳兰性德的本意。
清军的残忍不仅体现在“扬州”和“嘉定”,他们就连自己人都不放过。纳兰性德提到的“幽怨”,便是当年各个部族间的战争。
![]()
第二句“金戈铁马,青冢黄昏路。”
金戈铁马不必说,“青冢黄昏路”可有说道。前面我们提到,努尔哈赤与各个部族都使用了“和亲”这一招数,皇太极的生母便是叶赫部的人。
而这里的“青冢”指的其实是“王昭君之墓”,“青冢”这个典故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
![]()
“昭君出塞”也是和亲,汉朝牺牲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和平,叶赫部又何尝不是呢?
将自家女儿嫁给努尔哈赤的儿子,依然没有挡住努尔哈赤的脚步。
由此可见,青冢(和亲)不过是一条黄昏路,走下去只能是毁灭。
![]()
全诗最后一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里应该是仿写欧阳修填的一首《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也用上一次“回文”的修辞手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直以来的感情有多深?有被夕阳照着的深山要深吗?比这深秋还要深吗?
![]()
这里的“感情”指的是什么感情?是对爱新觉罗家的仇恨之情?还是对叶赫部的怀念之情?
最后这句话既像是纳兰性德在反问自己“你总把家仇国恨放在心里,你的感情有那么深吗?”
又像是纳兰性德在提醒自己“你的仇恨有那么深,可不要忘了!”
![]()
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隐藏的感情,如同“瓶中的滔天洪水”,虽然声势浩大,但终究还是被困在一颗“心”中。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八岁,三年后,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去世了。
毛主席在读完这首词之后评价道:“看出兴亡”。
现代专门研究清词的严迪昌教授更是说,这首词中流露出来的:“几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绪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