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磁悬浮”一词被提起,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悬浮于轨道之上的高速列车。
从轮轨铁路、现代航运,到高速公路、航空飞行,再到如今的磁悬浮线路,人们远距离交通的演变始终朝向更快、更远、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而在山东,关于磁悬浮线路的建设早在五年前就已有计划。
“先期谋划在青岛、烟台间建设磁悬浮线路”,一度让“20分钟双城生活”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如今,5年过去,磁悬浮高速列车能否驶入现实,让青烟日真正实现“同城”?
公开资料显示,山东省是全国最早提出来磁悬浮线路的省份之一。
2018年,《山东省沿海城镇带规划(2018—2035年)》正式发布,规划不仅提出了青岛至烟台的磁悬浮线路,还考虑预留青岛至日照间磁悬浮研究线位。
理论上,青岛到烟台200多公里(到日照15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可以在20分钟左右到达。
![]()
然而五年转瞬即逝,这一备受期待的磁悬浮线路还并未应用到实际交通场景。
不过,青岛技术层面屡获突破,早在2021年7月,中国中车在这里便下线了全球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成套技术工程化应用技术的能力。
放眼全国,磁悬浮交通线路也尚未普及。截至目前,中国共有4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包括1条高速线路和3条中低速线路,分别为上海磁悬浮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北京磁浮S1线和凤凰磁浮观光快线。
而磁悬浮列车未能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不菲的造价。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高速磁悬浮每公里造价在3亿元以上。这与高铁每公里约1.17亿-1.44亿元的造价相比,高出2-3倍。
建设成本高昂的背后,还存在投资回报周期的顾虑。就当下而言,高铁已在350公里时速区间满足大部分客运需求,后续磁悬浮运营还是存在难度的,若是运营不善则可能收不回成本。
![]()
不过,即使如此,山东也并未放弃磁悬浮构想。2023年《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提出“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积极配合国家有序推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高速磁悬浮试验线路规划建设。
同年,由国家铁路局批准,“高速磁浮技术装备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列车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两大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在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揭牌。
其中,高速磁浮技术装备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将联合中车株洲所、中车长春股份公司、中车工业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6家高速磁浮领域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单位共建,意味着青岛成为我国重要的磁悬浮产业研发中心。
2024年,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支持磁悬浮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措施》,从技术研发、产业集聚、应用示范、人才引进等全方位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一系列动作,有力回应了此前规划发布时的社会期待。
![]()
着眼于青岛,实现高速悬磁浮列车的技术基础已相当坚实。
首先,前文提到早在2021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便已在青岛成功下线,标志着关键装备已具备工程化条件。
此外,配套基础设施也在稳步推进。以近期交付的高速磁浮调试线附属设备用房项目为例,该项目不仅涵盖了牵引变电所及运控中心、轨旁变电所等核心土建工程,还包括制动电阻遮挡棚、冷却塔、定子开关站等设施,同时配套有完善的室外设备基础等附属工程,为高速悬磁浮列车提供了全面的试验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在青岛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汇聚了该领域顶尖专家,就磁悬浮交通前沿技术与工程实践展开深度交流,强化了青岛在磁浮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技术协同能力,为后续产业链的集聚与成熟创造了重要条件。
虽然技术日趋成熟,但高速悬磁浮从实验室走向商业运营的核心瓶颈,已从“造得出车”转向“建得好线”。国家层面若能明确推出新线路规划并推动试验段建设,开展达速运行与运营场景测试,将极大促进该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综合现有技术实力与产业配套基础,青岛已初步具备承载试验线落地的条件。若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形成合力,那么青岛至烟台、日照的磁悬浮连通愿景,或将指日可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