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导弹残片引发的全球军事技术震动,中国霹雳-15为何成为西方情报机构眼中的“必争之物”?
印巴边境冲突的硝烟尚未散尽,一场围绕中国导弹残骸的技术争夺战悄然打响。印度媒体宣称已收集到多达十枚霹雳-15E导弹残骸,并正向美国、日本等七个西方国家提供访问权限,试图破解中国空空导弹的制胜密码。
![]()
这场残骸争夺战的源头是2025年5月初的印巴空战。巴基斯坦空军出动歼-10CE和“枭龙”Block3战机,发射霹雳-15E导弹,击落了包括三架法国“阵风”在内的多架印度战机。战后,部分导弹残骸散落在印度控制区。
印度《亚洲防务安全》网站披露,编号为P15E12203010的导弹残骸在印度旁遮普邦古尔达斯普尔被发现。弹体由数段拼合组成,外壳有明显爆灼痕迹。
导弹残骸的技术价值引发多方关注。七国西方国家正密切磋商参与印度对霹雳-15E导弹残骸的解剖与逆向工程。美军对其中AESA雷达导引头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
霹雳-15E首次实战便创下惊人战绩。巴基斯坦军方公布,在5月6日至7日的空战中,巴方以42架战机对阵72架印军飞机,使用PL-15E导弹击落5架敌机。
![]()
这场胜利凸显了霹雳-15E的卓越性能。央视专题栏目《兵器面面观》介绍,霹雳-15导弹采用双脉冲火箭发动机,这种推进方式能在导弹飞行的初段和后段均可助推加速。
霹雳-15E的制导系统同样先进。它采用“捷联惯导+北斗导航+双向数据链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模式,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导弹在飞行初段依靠预警机数据链引导飞行,无需打开自身主动雷达,静默接敌。
等靠近目标时,霹雳-15E二次点火并打开主动雷达,进行末端高速突防,使目标难以逃脱。
印度方面对获得的导弹残骸大肆宣传,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乐观。军事专家指出,仔细观察印军提供的所谓“PL-15”导弹图片,会发现印军展示的只是导弹尾段部分,这部分技术含量最低。
![]()
导弹残骸之所以较为完整,很可能是因为发射距离接近最大射程,导弹抵达目标区时能量剩余不足,未命中目标后以较低动能坠落,从而避免了自毁程序启动。这也解释了为何残骸能够相对完整地保存。
更重要的是,霹雳-15E是中国专门为出口改进的外贸版,其雷达导引头、数据链加密和电子对抗系统均已做降级处理。即便获得残骸,也难以窥见解放军自用型号的全貌。
霹雳-15的成功让西方军事界感到不安。太平洋空军司令霍克·卡莱尔上将曾表示:“中国的‘霹雳’-15让我们几乎所有导弹都过时了,我们必须抓紧研发新的弹药”。
霹雳-15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领先国外同类产品。该发动机在燃烧室内有2个推进剂单元,可在空中二次点火。第一段提供初始速度后,导弹惯性滑翔,接近目标时二次点火进行末端冲刺。
![]()
与传统导弹相比,霹雳-15创造近端、远端两个“不可逃逸区”,显著增强命中能力。其不可逃逸区约80公里,比国外最先进的AIM-120D还远20公里以上。
虽然西方对霹雳-15残骸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技术分析的实际价值可能有限。霹雳-15E使用的是KU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而中国自用版本已可能进入W波段或采用更复杂的自适应抗干扰算法。
导弹最核心的抗干扰算法和数据链协议等软技术,很难通过硬件残骸破解。即使能够分析导引头的硬件布局,也无法完全掌握其信号处理逻辑和抗干扰机制。
中国军工的快速迭代能力进一步降低了残骸研究的价值。霹雳-15是十多年前的技术,中国早已开发出更先进的霹雳-17、霹雳-21超远程空空导弹。
![]()
央视旗下新媒体平台“小央”曝光了霹雳-15导弹的自动化生产线,展示24小时无人值守生产能力。这种规模化生产能力意味着,即使对手通过残骸研究获得部分技术见解,也难以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中国竞争。
未来空战模式正因霹雳-15等远程导弹而发生根本性变化。霹雳-17、霹雳-21与智能AI结合,将使超远程空战成为空战核心。预警机的作用更加突出,通过网络系统、目标识别系统与超远程导弹的结合,实现“A射B导”的作战模式。
全球军事观察家普遍认为,即便印度真获得了霹雳-15残骸,也难以改变空中战力对比格局。中国军工体系展示出的不仅是先进武器,还有快速迭代和技术升级的能力。
随着中国推出更先进的霹雳-17、霹雳-21等型号,霹雳-15的技术奥秘虽被关注,但已不是中国空中打击体系的顶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