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汉唐那样的西域都护府,也无“安西都护”行辕在瓜州。广阔西北边陲,哈密像是身披明王朝外衣的孤零过客,说它是屏障,又好像只是朝贡的驿道?要说哈密到底算不算明朝腹地,还真一言难尽,这里总是横在中原和戈壁的夹缝,冷清也乱哄哄。
![]()
哈密这块地方,原名伊吾,交错着乌孙、车师、匈奴、唐人为王。往后,蒙元分封,兀纳失里割据筑国,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着地图琢磨,这里得争!但刚把元人逐进大漠,哈密就剩块烂摊子,难民、火把和旧墙。明军来了又撤,明廷的手指探得远,但血气总带着温吞。朱元璋试过恩威并济,安定卫、羁縻、封号、安抚、斗狠——全都上了阵,可哈密没变成真正的“自家地盘”。
一方面,明朝的文书赏赐,三天两头送给哈密王,表面风光。可等下属安克帖木儿被毒死、脱脱被排挤出境,皇帝最多骂几句,四野还是风凄。新王免力帖木儿上台,明朝还挺高兴,一拨千余战马进贡,看着像家人亲。但你信任哈密王,哈密王背地私议托庇哪家更实惠,明朝提建议驻军吧,朱棣摇头,不忍。宽容不是节制,更像不上心。
![]()
脱欢帖木儿、卜答失里这些王室后代,被明朝折腾得团团转。明廷只要王冠戴在自己人头上,谁更得人心好像重要,也好像不重要?哈密地方势力心有不甘,却也拿不了主意。这段时间的哈密,好比小孩手里捏着风筝线,但天边的风早不只一股。
哈密孤悬于甘肃西头,身后全是沙漠和戈壁。内部,本地三大势力回回、畏兀尔、哈剌灰,谁都不吃亏,谁都想多管点事,不断拉吐鲁番、瓦剌、东蒙古这些外人进来。忠顺王这个牌头,下边的兵和乡民并不真佩服。明朝远水不解近渴,忠顺王哪管得住一锅粥。
![]()
等到瓦剌势力坐大,也先崛起,这地更没清净。瓦剌首领一脚踹开哈密,掠人劫物烧营帐。明廷收到紧急奏报,下令“务必守备”,结果只是围炉夜话,不曾出手。哈密扛不住压力,倒向瓦剌。你让人家忠心,自己这边却敲敲打打不上阵,这“亲疏有度”让哈密人是服还是怨?
其实哈密被外族夹击连续十几年,明朝步步后退。吐鲁番汗国趁势活跃,速度快得出其不意。速檀阿力攻陷哈密,把明朝封给哈密的金印抢走,哈密王母、贵族全流散。明廷被挑衅了,派官员打算盘,奏折一写写到天黑,到头来军队倒是不敢动。你说怕什么?也许只是觉得远。
![]()
罕慎找王玺,私下带兵夜袭哈密,自己人却把地盘抢回来了。可奏章拿到北京,明廷不领情,反倒显得哈密的苦难无关紧要。你要说大明不想收复哈密也不对,时不时还是派兵去打吐鲁番,可胜利后就撤走,三五年里你来我往像走茶馆。成果呢?城池空了,哈密人最多捡回粮袋一口气。
吐鲁番汗国又重返哈密,这次安克孛剌开始玩拼盘——结瓦剌伙,借兵夺权,内奸也多了起来。陕巴当了忠顺王,实际上下面乌压压全是吐鲁番的人。哈密,哪里还是明朝的哈密?
![]()
明朝在西北大事上,常常依赖经济制裁。多少轮轮番进贡,多少次带着牛马、珠宝咬牙来朝,闹到最后,怕的都是被“闭关绝贡”。你以为关市能制服马背民族?未必。大批哈密头目,被吐鲁番击败流亡他乡,朝廷嘴上安慰,陆上丝路却一天天荒芜。
难怪到了陕巴之子拜牙,直接投奔吐鲁番汗国。明廷脸上挂不住,但又如何?倘若开打,固然可能收复哈密,却又怕激起全境动荡,到底没动真格。一边号召地方势力联手“自救”,一边又狠批边将软弱无能,好像永远分不清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还是白驹过隙风声紧。
![]()
哈密一度用自己的方式存活下去。依附吐鲁番,寻求瓦剌平衡,甚至偶尔甘肃总兵私下授意哈密人“紧急自卫”。朝廷外表牵制,内里放任。战争一轮一轮,奏折一叠一叠。明武宗年间,哈密忠顺王死了。拜牙跟手下一合计,干脆联吐鲁番,做局反叛。
其实倘若明朝豁出去,抽调大军,真把吐鲁番掀翻大漠,哈密或许能再回帐下。问题是,西北总有别的动荡,边防战争、财政压力、内地叛乱,政局千头万绪,没谁能拼到底。如果说王朝转向防守算明智也未必。有的部将认为自救,结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
还有一点哈密内部始终乱。王号争斗、部族纠纷、投机取巧,甚至忠顺王这个名号到底值几何,大多时候没人说得清。城池反复易主,商路时断时续。商队押解着货物赶路,吐鲁番人暗中埋伏,明军观望不前,兵备副使与瓦剌骑兵临时协约。这些故事听过的人,未必想再相信什么“天朝威仪”。
金献民督兵追斩吐鲁番大将,明明能直捣黄龙,偏偏节骨眼上发生了封疆大案,几十名大员被一锅端。表面理由是哈密实则权斗?谁都心知肚明。政局混乱,铁骑声远,疆域就跟着向后收缩。嘉靖登基后,明廷一度强硬处死哈密“内奸写亦虎仙”,又一度和吐鲁番“握手言和”,“朋友”关系也不过是免得闹得更大。
![]()
局势变幻里,牙木兰这样的吐鲁番将领来投,明廷上下开会讨论“要不要收复哈密”,一部分人说不如休兵养力,一部分人打算强硬出兵。热闹最终归于一片沉默,吐鲁番汗国算是默认新朝贡方。哈密变成了地理名词,或者历史课本上的旧题。
你觉得明朝到底想过拥有哈密吗?有时候看他们很重视,官员反复上奏、赏赐金印、设卫安抚。可关键时刻却是缩手敷衍、各自权衡。国力的衰退、军备的稀薄、朝堂矛盾交错在哈密这小块地方,成了历史上的注脚。
![]()
和汉唐那种直接统治的体系不同,明朝更像用气球线牵着哈密。双方都小心翼翼,但风大了线就会断。哈密的部族、商人更懂如何缺中取利,把生存与政治悬在两国之间。有风,便顺风而动;遇矛盾,再看谁肯下狠手。哈密丢了,明廷也懒得追。沉默蔓延到草原和绿洲。
再说一遍,其实不是明朝不愿意打,只是算来算去觉得没那个必要。被人抢了哈密,也不是多大事。你要说明朝真的对哈密放手了?又不完全。偶尔还惦记着封赏,时不时评一评忠顺王有没有继承资格。只是主动不再了罢。吐鲁番人掌控哈密,照例进贡,朝贡系统还在。
![]()
哈密的归属,终究跌进了“地理”和“历史”的夹缝里,也没谁能说得明白。明朝并非从不争取西北的主动权,但大多时候都是无奈的折中和复杂的妥协。所有力量耗到最后,只剩下一层官方的讳莫如深,和漫长被掏空的荒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