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保定市积极推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
救在点上 帮在实处 暖在心间
保定日报记者 耿 静
9月30日,蠡县蠡吾镇刘村“村嫂”李崇仙到80岁的独居老人陈小巧家上门服务,发现老人血压偏高。她将数据提交到数智民政监测平台后,紧急联系村医彭建阳。彭建阳发现老人误将感冒药当成降压药服用,在指导其正确服药后,老人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独居老人在家就能得到专业的照护服务,得益于蠡县以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枢纽汇聚服务信息,同时招募200余名“村嫂”“村哥”,为全县1400余名特困人员提供探访关爱、健康监测、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
一连串的帮扶,是保定市探索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个缩影。2024年7月,保定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69个地区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之一。一年多时间里,保定市民政局按照“摸实救助需求、实现供需对接、盘活服务资源、畅通救助路径、统筹资金保障、强化评估监管”的工作思路,聚焦全市22个县(市、区)的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构建“基本生活保障+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关爱服务支持”的四维立体救助框架。
“确立救助试点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服务困难群众15万人次,搭建起覆盖广泛、内容多元、精准高效的服务供给网络,初步构建可持续、可推广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新模式。”保定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杨渤介绍。
主动发现,当好“观察员”;主动服务,当好“帮办员”;主动关爱,当好“疏导员”。
助医、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安国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4家专业机构,为1032名分散供养特困对象和困难高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包,并联合该市社会救助基金会组建成长导师支持组、爱心爸妈结对帮扶队、未保先锋法律宣讲团3支专业社工队伍,累计服务困难群众两万余人次。
构建发现体系、做实需求清单,是确保救助服务“量体裁衣”、落实到人的关键。
保定市民政局、保定市财政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依托省级系统推动32万低收入人口信息持续更新,实现对象分类、救助分层、覆盖全面。同时,在《保定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助网络。横向方面,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医保、残联等相关部门,引入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护理、助餐助洁、心理疏导等21项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补充”的多元供给格局;纵向方面,依托县(市、区)、乡镇、民政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以及爱心人士、志愿者,落实需求申请、核实、实施、评估、反馈的服务链条,确保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和妥善解决。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从“单一救助”到“多元共助”,保定市民政系统各级部门还用更多具体细致的举措,让困难群众有依靠。连续5年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全市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近1700万元,为1091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改造;链接慈善资源突破2000万元,打造“心丝带”“爱心爸妈”帮扶队等20余个公益服务项目,联动市县两级23家社会救助基金会,2024年以来募集善款112.48万元,帮扶困难群众682人。
莲池区根据服务对象的家庭实际情况细化服务清单,形成“三套餐+个别点餐”的服务模式;竞秀区聚合社会资源组成慈善联盟,每月为困难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免费蔬菜、主食,社区食堂为辖区困难老人发放餐券,定期举办敬老免费餐活动;阜平、涞源、涞水、曲阳等地开展“一老一小互助团”公益项目,动员受助困境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去同村困难高龄、孤寡老人家中开展探望、陪伴和关爱活动。
如今,“横向+纵向”的救助服务体系正逐步在全市推广,保定社会救助的创新实践努力让帮扶更精准、更贴心、更可持续。
(摘自《保定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