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大M
如果我说金钱是一把双刃剑,恐怕没人会反对吧。金钱会让人免受饥饿寒冷之苦,享受物质上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精神的富足。可是话说回来,过分迷恋金钱又会让人失去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最后所有金钱所带来的快乐全部消失殆尽。如果,我们把个人替换成一个国家呢?
在历史书中,古罗马的形象大多是与军团的金鹰旗、宏伟的大理石建筑和元老院里的权谋斗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辉煌与血泪背后,有一股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像血液一样在帝国的躯体中流淌,为其输送养分的同时携带着致命的毒素——金钱。
古罗马,从一个台伯河边的小村庄成长为横跨欧亚非的巨无霸,再到最终裂成碎片,其背后始终响着金属钱币的叮当作响之声。可以说,读懂了这个金钱的故事,你就读懂了半部罗马史。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漫画货币史》,以时间为序,用漫画的形式,生动讲述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演变,展示了各种货币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推动贸易、经济、政治发展的。关于货币是如何推动罗马帝国的衰落,这本漫画书中就有详细介绍。以下内容基于《漫画货币史》进行摘编。
![]()
[法]本诺瓦斯特·西马特 著 [法] 特里斯坦·加尼耶 [法] 玛丽-奥·加洛平 绘 李泓淼 译
第一部分:崛起之引擎——掠夺、铸币与扩张的循环
不可否认,古罗马的货币体系借鉴了古希腊的货币体系。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不仅征服了大片的土地,也把马其顿货币带出了地中海,传向了世界。并且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长盛不衰。罗马共和国在时间线上与马其顿帝国有一段时间的重叠,受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古罗马人在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货币的重要性。古罗马三位著名的执政官——凯撒、克拉苏、庞培在成为君主之前,都是成功的商人。
与古希腊不同,古罗马的黄金储备太少了,所以在日常交易中,人们只能用阿司,这是一种由青铜或铜制成的小硬币,后来阿司将成为强大的古罗马货币体系中的细分货币,这个货币体系主要由德涅尔和塞斯特斯组成。
但随着扩张的足迹越踏越远,古罗马开启了一个“掠夺—铸币—扩张”的循环。
最初,战争的成本并不算太高,公民兵自备装备为国征战。但随着版图越来越大,战争越打越远,军饷、后勤、舰队的开销成了天文数字。古罗马人很快找到了解决之道:让战争自己养活自己。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58年,凯撒出任高卢总督。高卢地区(大致是今天的法国)富庶但部落林立。凯撒率领军队,用了近十年时间征服了这片广阔的土地。这场征战,不仅为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声誉,而且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
据史料记载,凯撒的军团洗劫了一个又一个凯尔特部落,掠夺了堆积如山的黄金、白银和艺术品。无数战俘被卖为奴隶,奴隶贸易本身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凯撒用这笔来自高卢的“战利品”,做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事情:
首先,他慷慨地赏赐他的士兵,确保了军队绝对的忠诚。这些职业士兵追随他,不仅为了荣誉,也为了实实在在的财富。
其次,他将大笔金钱送回罗马,用于公共事业。他兴建宏大的广场、神庙,举办极尽奢华的角斗表演和公众宴会。这为他赢得了罗马平民阶层狂热的支持。
最后,他用金钱笼络关键的政治盟友,贿赂元老院议员,构建自己的政治网络。
高卢的黄金,成了凯撒撬动罗马共和国的杠杆。没有这笔钱,他后来可能根本无法在内战中战胜强大的对手庞培,也无法为自己“终身独裁官”的地位铺平道路。
这就是罗马崛起模式的缩影:通过征战获取巨额资金,再用这笔资金支付更多的军队,进行下一场征战,并巩固国内的政治权力。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金钱是其核心燃料。
让我们说回货币体系。几乎是复刻了亚历山大的扩张经历。随着古罗马的版图越来越大,帝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此时,古罗马的这种钱币信誉也是极好的,并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硬通货”。一个罗马士兵可以在埃及用第纳里斯买到面包,在叙利亚用它支付住宿费。统一的货币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帝国内部的贸易,使得财富和资源能够高效流动。税收可以更方便地收取,军饷可以更标准地发放。帝国的经济被货币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治理与隐患
到了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后来被尊为“奥古斯都”)击败所有对手建立帝制时,他深知金钱的重要性。于是,他进行了一系列关键的财政改革,这些治理办法也是奥古斯都留给后世最伟大的遗产之一。
他意识到共和国时期“包税制”的弊端——包税商为了牟利对行省百姓横征暴敛,容易激起百姓反抗。奥古斯都建立了直属皇帝的官僚体系来收税,使税收更公平,也更可预测。他设立了“帝国金库”,将国家财政与皇帝个人金库分开管理(虽然有时也会混用)。
更重要的是,他确立了“皇帝是军队最高支付者”的原则。士兵的忠诚从元老院转向了皇帝个人,因为皇帝负责给他们发饷、提供退伍养老金(通常是土地)。这一切,都需要稳定而庞大的财政收入来支撑。
此时,古罗马进入了所谓的“帕克斯罗玛纳”(罗马和平)时期。战事减少,掠夺不再是主要收入来源,税收和贸易成为帝国的经济命脉。从西班牙的金矿、埃及的粮仓,到东方行省的贸易税收,财富从四面八方涌入古罗马。
皇帝们用这些钱做了了不起的事情:修建了遍布帝国的公路网、高架渠、港口和公共建筑。这些基础设施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金钱,从这里来,到这里去,维持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运转。
但隐患也已经埋下。奥古斯都的体系建立在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一位精明节俭的统治者基础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像他一样。帝国的开支越来越大,尤其是军费和首都罗马的“面包与马戏”(免费粮食和娱乐)政策,成了财政上两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第三部分:衰落的毒药——贬值、重税与经济的崩溃
如果说出色的财务管理是古罗马崛起的秘诀,那么糟糕的财务管理则直接将其推向了深渊。转折点通常被认为是公元三世纪。
“三世纪危机”时期,古罗马内忧外患,内战不断,外敌入侵。军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开始随意拥立皇帝。新皇帝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军队发一笔巨额的“赏金”来买取忠诚。军费开支急剧膨胀。
但帝国的财源并没有同步增长。帝国的金钱储备分散在各地,损失难以避免,同时帝国各地的金矿和银矿都显露出了枯竭之势。经济危机要怎么办?皇帝们想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快捷的办法:在货币上做手脚,也就是金融学中的词汇——货币退化。
他们开始降低银币的成色,在里面掺入越来越多的铜,但命令人们必须按原来的面值使用。这其实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并且一膨胀就是一个世纪之久。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很快发现手里的钱不值钱了,于是要求更高的价格来出售商品,导致物价飞涨。到了4世纪初,古罗马的物价在半个世纪内上涨了20倍。
![]()
最夸张的例子是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他虽然发行了一种新货币,但其主要目的似乎是支付他扩军和增加军饷的开销,这本身就是在稀释财富。到了后来,一些硬币的含银量甚至不到5%,几乎成了铜币。人们失去了对货币的信任,商品经济大幅倒退,帝国甚至不得不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通货膨胀掏空了国家的购买力,而庞大的开支又丝毫未减。皇帝们只能使出第二招:加税。
沉重的税负压得人民喘不过气。为了逃税,许多自由民甚至宁愿放弃土地,投靠到有权有势的大地主门下,成为他们的佃农。这些大地主的庄园自给自足,并且利用特权逃避税收。结果就是,帝国的税基(纳税的主体和基础)越来越小,而剩下的人则被压榨得越来越干。
经济开始萎缩,城市衰败,贸易中断。曾经繁华的帝国变得千疮百孔。为了应付边患,古罗马又不得不雇用那些他们曾经瞧不起的“蛮族”来当兵。这就形成了一个致命的循环:需要金钱来雇佣军队→加重税收并贬值货币→经济崩溃,税基缩小→需要更多军队来维持秩序和防御→需要更多金钱。
皇帝戴克里先曾试图力挽狂澜。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包括冻结物价。他颁布了《最高价格法令》,规定了从粮食到工资等上千种商品和服务的最高价格,违者处死。但这道违背经济规律的命令最终彻底失败,反而加剧了经济混乱,成为罗马帝国经济已病入膏肓的证明。
尾声:帝国的最终破产
当我们回顾历史,蛮族入侵常常被看作西罗马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经济先于军事和政治崩溃了。没有钱,就无法支付忠诚而善战的军队;无法维持高效的官僚系统;无法建设维护基础设施;甚至无法在蛮族兵临城下时,凑齐加固城墙的费用……
金钱,就像是耳边的恶魔,先用强大与富有迷惑住人们,让你知道“钱可是个大宝贝”,然后让人变得贪婪和短视,腐蚀人民,腐蚀国家。从凯撒用高卢的黄金铺就权力之路,到后期皇帝用掺铜的银币欺骗自己的国家,罗马由盛转衰都在印证一个道理:一个国家,无论其军力多么强大,文化多么辉煌,若不能妥善管理其财富,建立健康、公平的经济体系,其繁荣终将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类似的故事一再重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