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韩关系总是磕磕碰碰,时不时来一波“文化冲突”热搜,从泡菜、汉服,到影视作品、历史争议……中韩网友互怼早就见怪不怪。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争吵背后,其实藏着一套更深层次的逻辑:文化认知错位 + 现实结构失衡 = 长期矛盾。
而这次,又有新“导火索”。
![]()
一部电影,惹怒了中、越、伊三国网友
前不久,韩国女星全智贤主演的一部电影在网上炸了锅。原因?简单说就是“拍得太不尊重人”。
电影里把中国大连拍得像上世纪80年代的贫民区,完全忽视了这个城市如今的现代化面貌。而伊拉克在影片里也逃不过“乱+穷+恐怖”的刻板印象。更离谱的是,片中居然出现了把红底黄星的国旗铺在会议桌下的镜头,这直接冒犯了中国与越南两个国家。
这种“影视暴雷”,不仅引发网友不满,更再次激化了中韩之间原本就紧张的文化关系。
![]()
韩国对中国:又想赚钱,又带偏见
说到底,韩国对中国的态度其实是——“又爱又恨”。
一方面,他们非常清楚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韩国文娱产品在中国挣钱能力非常强。但另一方面,韩国社会内部潜藏着对中国的某种文化偏见,甚至是敌意。这种复杂心态,往往在影视作品、媒体报道、甚至留学生的日常言论中流露无遗。
不少中国留学生反映,和韩国同龄人聊天时,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既羡慕又看不起”的态度——羡慕中国的发展速度,但又不愿意承认中国确实变强了。
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深层矛盾。
![]()
韩国年轻人:“内卷”到极致,把锅甩给儒家文化?
韩国的社会压力有多大?一句话总结:比中美都要卷。
无论是教育、就业,还是职场晋升,韩国年轻人都活得很焦虑。他们普遍将人生赌在“进大公司”这件事上,但等真的进去了才发现——企业基本都被财阀家族牢牢控制,上升通道被“论资排辈”堵死,年轻人根本没机会往上爬。
于是,问题就来了:年轻人觉得,是儒家文化害了他们。
在他们眼里,儒家文化=等级制度=不公平=中国文化影响。这种一套套逻辑,把本国的问题甩锅给中国文化,听起来荒唐,但却在韩国年轻一代中逐渐流行起来,尤其在支持右翼的90后和00后当中。
他们甚至觉得,朝鲜半岛当年被殖民,也和儒家文化脱不了干系。
![]()
儒家文化真是“毒瘤”?事实恰恰相反!
这种“儒家文化害韩国”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但实际上一点都站不住脚。
儒家文化的核心,其实是“打破贵族垄断,提供社会流动通道”——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谁家孩子读得好书、考得好试,就有机会进仕途、当官,这种制度在古代是非常先进的。
反观韩国和日本,虽然接受了儒家文化的表层,但历史上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反而保留了家族世袭、门阀制度。现在韩国的大型财阀企业,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版的“贵族家族”。
所以说,“儒家文化限制社会流动”这锅,中国不背!
更何况,中国早在上世纪就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引入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革命。而韩国的近代独立运动,很多也是在中国上海发起的。可以说,中国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韩国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
韩国文化的“心理分裂”:既想靠近中国,又想摆脱中国
韩国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历史上看就充满矛盾。
比如他们的皇宫对联全是汉字,但颜色却从中国传统的红黄改成了绿色,意在“文化传承+文化去源”。
又比如,把“汉城”改名为“首尔”,表面是国际化,其实是想从名称上摆脱“汉文化”的影响。
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分裂”:一边想当“中国文明的好学生”,一边又怕“被中国文化影响太深”,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矛盾操作。
![]()
韩国影视圈的“偏见输出”,终会反噬自己
韩国文娱产业要想在中国市场走得更远,就必须明白一点:你不能一边靠中国市场挣钱,一边在作品里肆意侮辱中国形象。
这次的大连“丑化门”,就是一次典型的“文化认知错误”。你不尊重别人,别人凭什么欢迎你?
事实上,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电影等方式,反击这些文化偏见。比如拍一部《真实的大连》,用现代化的城市面貌、真实的市民生活、国际化的氛围,打脸那些靠“伪装香港镜头”来贬低中国的伎俩。
文化输出,不只是讲自己的故事,也要讲别人的误解
中国影视作品近年来数量虽多,但大多聚焦国内题材,缺乏对“第二世界国家”的深入刻画,尤其是像韩国、日本这种“驻有美军、主权不完整”的国家。
未来,中国影视和文艺作品应该走出去,从多个角度讲述这些国家的内在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国际观众共鸣,甚至让当事国民众自己反思。
最后说一句:文化冲突不是不能解决,但必须立场清晰
韩国社会目前的分裂,不只是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在内部政治上也极端对立。
60年代出生的中老年人支持左派,怀念民主运动;而年轻人支持右翼,讨厌等级制度,却错误地将其归因于中国文化。
![]()
面对这种认知错乱,中国一方面要有回应,另一方面也要有定力。
别被带节奏,也别一棒子打死所有韩国人。要明确:那些希望与中国合作、真正了解中国的人,我们欢迎;但对那些长期输出偏见、毁人设的行为,我们也要敢于亮剑。
儒家讲“和而不同”,但不是“和稀泥”。文化自信,就是在误解面前,既能解释清楚,也能反击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