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的历史记忆
文/王世辉
秋风习习,吹动天空的薄云,投下片片荫凉。太阳不炙不烤,气温是适宜的。这天,我踏上豫北安阳殷都区的土地,在这个跳荡着革命血脉的地方,追寻红色的历史记忆。
来到铜冶桥伏击战纪念碑前,我停下了脚步。一座不算高大的亭子,笼罩着笔直矗立的石碑。石碑的颜色乌黑,这倒把“铜冶桥伏击战纪念碑”几个金灿灿的大字反衬得更加醒豁耀目。四周长满蓊蓊郁郁的青草,高可没膝,更高的翠绿植株则能超过头顶。我想,这或许是一份刻意的保留,为的是再现当年伏击战的场景吧?
1940年秋天,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北山区建立。当时百团大战激战正酣,八路军129师新一旅一团多次出击观台镇(隶属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等地的日伪据点,以牵制驻扎在安阳的日军,阻止其北上。9月20日晚,新一旅一团在团长黄新友、政委陈力的指挥下,悄悄埋伏在铜冶桥附近。一营二连战士在连长常国华带领下,大摇大摆开进铜冶桥,故意示敌以形,引诱日军出动,而后伺机内外夹击。日军中队长麻仓果然上当,带领日军学兵中队100余人和200多名伪军,气势汹汹地向铜治桥扑来。21日拂晓,战斗打响,我八路军伏兵纷纷现身,刹那间枪声四起。200多名伪军见四面被围,个个仓皇抱头鼠窜。麻仓气急败坏,指挥日军躲到一条沟里,负隅顽抗。八路军战士居高临下,越战越勇,杀得日军尸体纵横。此次战斗,伪军被全歼,一个中队的日寇除七八人逃跑、13人被俘外,其余均被击毙,中队长麻仓被俘后伤重毙命。伏击战取得了辉煌战果,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安阳军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刚刚建立的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打开了局面。
![]()
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我的眼前仿佛晃动起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的身影,耳畔也依稀回响着子弹的呼啸声和正义的喊杀声,不知不觉,我的心跳加快了,血流加速了,神情也为之振奋昂扬。拿眼看向脚下的土地,我恍惚看见当年八路军战士播下的革命种子已长成新苗,颜色是红的,在绿草的掩映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
离开铜冶桥,我来到了都里镇李珍村。李珍烈士纪念园就坐落在这个村子里。
纪念园入口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牌坊,两侧镌刻着纪念性文字。威然,慨然,凛然,像烈士的英勇气概——站在牌坊前仰视,我获得了这样的强烈印象,对烈土的崇敬之情禁不住油然而生。
过了牌坊,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区域,叫凭吊广场,供人们在此开展缅怀活动。广场的尽头,是李珍烈土的汉白玉立像,姿态坚定,神情勇毅,虽是凝固的雕塑,但他的头发和衣襟却有着十足的动感,仿佛正接受着风的吹动——那风,是革命年代的强劲飓风啊!讲解员在讲解,在回放李珍烈土短暂而又光辉灿烂的一生——
李珍原名李天保,出生于河北省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八路军先遣一大队政委、中共磁东县县委书记、安阳县二区区委书记等职。1942年,他调任鲁南抗日游击队政委,在山东枣庄、临城、苗庄、微山湖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屡建战功。后调至安阳县任二区区委书记,开展减租减息、除奸反霸、土地改革、壮大革命队伍和建立基层革命政权等工作,卓有成效。1947年4月6日,侦察敌情时,在公光山(今李珍村东山)遭敌伏击,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讲解是概要式的,只有勾勒出了李珍烈土一生的大致轮廓,但我在静听的同时,却想见到了诸多生动的细节,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将这些细节进行拼图,完成了一轴波澜壮阔的画卷。画卷的色调彤红彤红,像火炬在燃烧,像旗帜在招展,一颗心激烈地跳荡着,难以平静下来……
纪念园的主要设施还有纪念碑亭、民兵群英壁、抗战烈士瞻仰廊、烈士典故纪念馆等,每一处都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每一处都是一页红色的历史记忆。
在磊口乡泉门村,我走进了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旧址是一条长长的巷子,房屋有90余间,均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通过一面面墙壁上的标牌,我了解到了抗日民主政府当时的机构设置,有行政科、武装科、财政科、教育科、材料科、建设科、粮食科、承审科等科室,还设有兵工厂。其中的一面墙壁上,刻写着“吕正操将军住宿处”。巷子尽头的一座院落挂着牌子,显示是当年太行五分区五十二团的团部所在地。
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我党在安阳西部山区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是安阳红色政权的摇篮,见证了原安阳县人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
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1941年4月。成立之初,主要是宣传发动群众,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新的村政权、农救会、民兵等群众组织。为了团结各阶层民众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使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之后,抗日民主政府开始领导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反抗日伪斗争和军民大生产运动、打蝗运动和减租减息运动等,同时发展了根据地的文化事业,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
在一座院子里,我邂逅了一株枣树,树干上镶着一级古树名木保护标牌,文字显示树龄已达600年。枣树生长在这里,而且存活了这么多年,便有了不同于寻常的意义,我把它写进了一首诗中:“六百岁的老枣树/在院子里坚守/依然年年焕发着青春/之于后来者/便是莫大的慰藉/它的枝桠虬曲着刚劲/摇晃走远的枪声……”
探访结束了,坐在回程的汽车上,回味着这一天的追寻与收获,心潮起伏澎湃,久久无法平静。我的思想中忽然生成了一份新的体认,在我看来,这些红色的历史记忆,不是尘封的岁月往事,而是永远不息地汩汩流淌的血脉,是永远无止地浩浩奔腾的江河,是永远不灭永远闪耀的灯火,照亮了我们的日子,照亮了我们的生命和追求……
王世辉,笔名春风秋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清荷风新诗研究会特邀驻会诗人。诗作散见于《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中国诗歌报》等,出版诗集《乡土滋味》、散文诗集《八面晞风》(合著)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