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就要到了,在10月23日霜降节气就如约而至了。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抵达黄经210度,夜间气温趋近0℃,水汽凝霜,万物敛藏。
说到霜降节气,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就是当天的天气了,那么当天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呢?
![]()
在村里听老辈人就说了“不怕霜降晴,就怕霜降雨”,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霜降节气当天下雨有啥预兆,为何会怕呢?原来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谚语早已给出了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霜降有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
这句谚语的意思非常直白,它说的就是若霜降日下雨了,不管雨水大小,往往意味着后面的降雨比较多,容易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
这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撤退缓慢,西南暖湿气流仍很活跃,与南下冷空气持续交汇,易形成连绵阴雨。
反之,若霜降天晴,则预示着后面的晴天多,还可能冬季也是晴天少雨雪!
![]()
现代科学的解释就是冷空气占据上风,暖湿气流难以上升,整个冬季便可能干燥少雨雪,北方地区更易出现“干冷”景象。
(2)“霜降有雨冬雪多,霜降无雨冬暖早”!
老祖宗的这句谚语,同样揭示了降雨与冬季雨雪多少的关系,甚至和冬季的冷暖也有关联。
它的意思是说,霜降节气下雨了,那么后面冬季的雨雪也多!毕竟霜降后面就是立冬了,而在古代立冬就是冬季的开始,所以认为霜降下雨了,后面雨雪充足!
相反,在霜降节气是晴天,那么就预示冬季的晴天多,并且雨雪也少,而冬季不怎么下雪,肯定就偏暖和了!明代《农政全书》就曾记载“霜降雨涟涟,冬至雪封门”,可见古人早已知晓这一规律。
![]()
现代的气象数据也显示,霜降降雨地区出现冷冬的概率超70%。雨水意味着冷暖气流提前交锋,这种环流模式往往预示着冬季风活动更强,降雪也会更频繁。
(3)“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
老祖宗的这句谚语就更厉害了,它不仅预测后面冬季的雨雪多少,甚至还发现预测来年开春的雨水情况!
霜降下雨了,这样后面雨水多,甚至开春后雨水也多!正所谓“春雨贵如油”,春天雨水多总是好事,这样农民就能及时春播春种了!
但若霜降无雨,则可能引发冬春连旱,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而言,这句谚语是安排春耕的重要参考。
(4)“霜降雨,风雪多;霜降刮北风,冬日天要晴”!
![]()
以前老人还常念叨“冬天冷不冷,霜降早看天”,原来就是这样预测的,通过霜降节气的天气组合预判后续气候。
如果霜降日下雨,后面的冬季就常常伴随风雪增多,因为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拉锯战”会持续整个冬季。
而若当日刮起北风,说明北方干冷空气已牢牢掌控局势,暖湿气流被驱散,冬季大概率晴朗干燥,这也是北方“干冷”天气的典型预兆。
(5)“霜降见霜谷米进仓,霜降有雨晚麦愁”!
这句老话直指霜降节气有无降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霜降本是秋收收尾的时节,晴朗天气利于作物晾晒入仓。
若遇降雨,未收割的水稻易倒伏霉变,晚播的冬小麦会因土壤湿度过高难以扎根,甚至出现烂种。
但是霜降节气降霜了,古人认为这是好兆头,主要还是顺应了节气!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霜降节气都不会下霜的!
当然了,不同的年份情况也不同,比如在民间就有“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指出了霜降节气交节时间早晚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在民间关于霜降节气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早霜降湿,晚霜降冷”、“白天霜降,热烘烘;夜晚霜降,冷飕飕”。
还有如“霜降晴,冬不冷;霜降雨,冻死狗”、“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
另外霜降节气,农民也是比较忙碌的了,老祖宗就总结了“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等!
这些谚语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在千百年农耕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法则,与现代气象学中“节气气候具有延续性”的理论不谋而合。如今虽有精准的气象预报,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仍值得参考!你们说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