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封来自小米的“撤稿函”在互联网炸开了锅。
发件人:小米法务;
收件人:抖音平台;
内容:要求删除1159条抖音、1545条头条视频,理由是“恶意诋毁”。
表面看,这是一起再正常不过的企业维权。事故刚出,谣言四起,品牌出手辟谣,天经地义。可问题在于,小米的“辟谣”,来得太快、太急、太“全面”。
![]()
成都事故的警情通报刚发,小米就火速甩出“撤稿函”,把所有质疑“车门打不开”“自燃”的声音,统统打成“恶意捏造”。
可问题是:警方通报只说了“酒驾引发碰撞起火”,然后车门不能打开。其他关键细节,调查还在进行中,小米却已提前“定罪”,不是事故有问题,是网友说话有问题。
这操作,像极了某些人摔倒了不怪路滑,反而怪围观群众看得太认真。更讽刺的是,就在几天前,雷军还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呼吁“抵制水军黑公关”。
![]()
转头,小米就向平台发函,要求大规模删帖。一边喊着“理性讨论”,一边要求平台“一键清场”,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当然,小米有权利维护品牌形象。如果真有账号造谣、P图、编故事,该删就删,该告就告。但问题是,不能把所有质疑都当成“侵权”。
一位车主在事故后发视频问:“小米汽车在碰撞后车门确实打不开,救援困难,这是否设计缺陷?”
![]()
这算“恶意诋毁”吗?不算。这是合理质疑。消费者买了几十万的车,有权知道它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可小米的撤稿函,不分青红皂白,把这类讨论也一并打包删除。这不是维权,是单方面不对称的压制舆论。
![]()
它传递的信号很危险:“你可以买我的车,但不能质疑我的车。”
再看历史,小米的“删帖”操作并不新鲜。过去手机出问题,粉丝冲锋;舆论失控,法务发函;争议太大,就用新机型转移视线。
这套“危机应对三板斧”,在手机圈玩得风生水起。可现在,小米造的是汽车,不是快消品。
手机死机,重启就行;汽车出事,人可能就没了。用户要的不是“我们很安全”的声明,而是透明的调查、公开的数据、可验证的测试。
![]()
反观特斯拉、比亚迪,遇到事故,第一反应是配合调查、公布数据,哪怕数据对自己不利,也要先回应公众关切。
而小米呢?还没等调查结果,就先发函删帖,仿佛在说:“别问,问就是你们在黑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大范围撤稿”,正在侵蚀公众的知情权。
抖音、头条这些平台,是普通人发声的最后阵地。如果企业一封函件,就能让上千条内容消失,那以后谁还敢说话?
![]()
“你说我车有问题?我让你号没了。”
长此以往,平台成了企业的“公关工具”,而消费者,只能看到品牌想让你看到的内容。
有网友吐槽:“雷军大话说尽,坏事做绝。”这话虽刻薄,却道出部分人心声。
从“为发烧而生”到“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小米的营销永远激情澎湃,可一旦出事,姿态立刻从“颠覆者”变成“受害者”,仿佛全世界都在针对它。
![]()
真正健康的市场,不该是“只许赞,不许问”。企业可以回应质疑,可以发布技术说明,但不能用“撤稿函”代替真相。
在生命安全面前,再多的流量、再高的销量,都不如一句坦诚的“我们在查”。
最后,给小米提个醒:删帖容易,重建信任难。与其花精力发函删1159条视频,不如公开一次碰撞测试,不如解释一下车门解锁机制,不如告诉用户:“我们不怕质疑,因为我们经得起检验。”
否则,删得了一时的视频,删不掉人心中的问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