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陈贞君 仝新丛
10月19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看河南”2025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来自海峡两岸的20多家新闻媒体和台湾自媒体人将深入郑州、平顶山、许昌、南阳、驻马店等地,对河南的优势产业与文旅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在平顶山所辖的汝州市,一项融合千年古韵与现代产业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汝瓷,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外界展示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产业集聚,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汝瓷,因产于汝州而得名,以其“青如天,面如玉”的釉色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如今,这片曾淬炼出绝世瑰宝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产业生机。近年来,汝州市秉持“产业集聚、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的理念,系统推进汝瓷产业的传承与发展。目前,全市专业从事汝瓷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已达484家,其中生产企业270家,销售企业与艺术馆214家,活跃着622座汝瓷窑炉,带动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产值约12亿元,形成了从原料、创作、烧制到销售、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条。人才是技艺传承的核心。汝州现已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59名。其中,国家级陶瓷大师3人,省级大师89人。尤为瞩目的是,汝瓷大师朱文立作为陶瓷界的唯一代表,入选“大国工匠”,彰显了汝瓷技艺的至高水准与当代价值。
固本溯源,文化传承根基深厚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传承保护方面,汝州市不遗余力。全市已发现包括张公巷、严和店、东沟在内的43处古瓷窑址,其中国保单位3处。特别是投资2亿元进行的张公巷窑址考古发掘,自2017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已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窑炉、匣钵、瓷片等大量珍贵实物,为深入研究汝瓷发展史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技艺的活态传承同样关键。汝州争取中央预算资金480万元,在汝瓷小镇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汝瓷烧制技艺展示馆,全方位展现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举办全国陶瓷烧制技艺大赛、第六届CHIN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作品展等一系列高水平活动,为技艺交流与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目前,汝州拥有朱文立、孟玉松、李廷怀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及7位省级和147位平顶山市级非遗传承人,形成了梯队完整、技艺精湛的传承人体系。
声名远播,品牌推广多维发力为了让千年汝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汝州市积极拓展宣传推广渠道。组织汝瓷企业频繁亮相西安文博会、北京瓷博会、深圳文博会、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国内重要展会。在2024年12月举办的第12届“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上,汝瓷作品一举斩获3个特等奖、15个金奖、23个银奖,成绩斐然。依托“汝瓷知己、汝州等你”的城市宣传口号,汝瓷作为核心文化品牌被推向全国。通过举办集邮展览等活动,多角度展现汝瓷底蕴。同时,大力发展汝瓷研学产业,整合汝州青瓷博物馆、官汝瓷艺传习所、汝瓷小镇研学基地以及弘宝汝瓷文化园等省市级实践教育基地,开发特色研学线路,举办研学夏令营,并推动汝瓷文化编入校本教材,走进校园课堂,从小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家乡自豪感。
要素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为汝瓷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总投资约35亿元的汝瓷小镇建设高标准推进,目前已吸引57家汝瓷生产企业入驻。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客源等项目已基本建成,中国汝瓷博物馆正式开馆,汝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也在有序建设中,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在资源保障方面,汝州市合理规划陶瓷土资源开发,设置采矿权1个,规划矿权2处,并与平发集团合作推进陶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此外,积极实施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汝瓷》国家标准,已有62家生产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为汝瓷产品的品质与品牌提供了有力背书。此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的到访,将亲眼见证汝瓷这门古老技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活力产业的华丽蜕变,感受河南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培育特色新兴产业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