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后1个节气。在民间,有“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的说法。什么意思呢?今年是哪种情况?有啥影响?一起来看看。
一,“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的俗语解读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霜降节气赶在农历九月,那么即使到了这个节气,天气还不会太冷,早晨一般很少能看到霜冻的现象。
而如果霜降出现在农历十月,天气往往足够寒冷了,不仅会下霜,而且霜还会很重,甚至出现“霜打霜”的景象。
![]()
今年的霜降时间在10月23日,对应的农历时间为九月初三,属于“九月霜降”的情况。按照以上俗语的说法,今年霜降时节,可能不会太早出现霜冻。
二,农历与气候的微妙关系
为什么农历九月和十月的霜降,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呢?
这主要与历法差异和气候规律有关。我们多次提过,二十四节气的阳历时间基本固定。但所处的农历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两者可以相差1个月以上。
这里提到的“九月霜降”和“十月霜降”,说的便是农历时间上的差别。
![]()
我们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考虑了月相变化,又通过闰月调整,使其与太阳年保持同步。但这导致节气在农历日期上会有较大波动。
霜降节气,在公历上的日期基本固定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但在农历中的日期却变化很大。有些年份霜降出现在九月,有些年份则在十月。
![]()
当霜降出现在农历十月时,说明此时已深入秋季,冬季临近,冷空气活跃,自然容易出现霜冻;反之,若霜降在九月,表明季节可能相对延后,气温可能还比较高,难以形成霜。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霜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充足的湿气,二是地面温度降至0℃或以下。“霜打霜”的现象描述的是在已经寒冷的情况下,持续低温导致霜层叠加的景象。
![]()
三,需要注意地域差异:南北霜降大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农谚有强烈的地域性。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巨大,霜降时节各地的景象也有所不同。
在北方地区,霜降时节已见霜;而在南方偏热的地区,霜降时节白天气温仍在二十几度以上,有些地区则刚迎来秋高气爽的舒适季节,一般不会出现霜冻。
比如读书君身处的两广地区,霜降时节并非银装素裹,而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派丰收景象。田野里,晚稻一片金黄,农民们忙碌地收割。
![]()
四,今年冬天冷不冷?
那么,以今年的“九月霜降”来看,2025年冬季会是个暖冬吗?
从传统农谚的角度,“九月霜降无霜打”似乎暗示,今年初冬可能不会太冷。但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霜降时节的冷暖,与整个冬季的气温,并无绝对必然联系。
根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秋冬,可能迎来一次“弱拉尼娜”事件。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地球进入了“冷相位”模式,所以今年冬天偏冷的概率会稍大一些。
![]()
但气象专家也提醒,“拉尼娜”和“冷冬”并不直接画等号。冬天到底是冷是暖,除了看拉尼娜的“脸色”,还与东亚冬季风等密切相关,其强弱变化,直接影响咱们的体感。
所以即便受拉尼娜影响,也不一定会带来极寒冬天。
总的来说,尽管是“九月霜降”,但也不可低估后续冷空气的威力。毕竟霜降到,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我们需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
农业方面,霜降时节是“三秋”大忙之时,南方晚稻应及时收割。此外,霜降后,我国多地降水量明显减少,对于用水困难的地区,应提前做好准备,科学蓄水,合理灌溉。
生活起居方面,除了做好饮食调整,还应注意保暖,尤其是早晚时段。民间有“寒从脚起”的说法,霜降后应特别注意脚部保暖,晚上可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