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军事新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印度尼西亚国防部长公开表示,“歼-10战斗机将很快出现在雅加达”。虽然具体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外界普遍认为,印尼正在敲定从中国采购歼-10CE战斗机的协议。这一决定,与此前印尼与法国签署的价值81亿美元、购买42架“阵风”战斗机的庞大合同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甚至可能意味着后者将被搁置或调整。这并非简单的“打脸”戏码,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和有限预算下,为追求国防现代化而进行的务实且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
时间回到2022年,当时印尼与法国高调签署“阵风”采购合同,被视为印尼空军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法国媒体曾满怀信心地将其誉为“里程碑”。然而,三年过去了,美好的愿景似乎遇到了冰冷的现实。达索公司的生产线上积压了超过230架订单,来自印度、埃及等国的订单已经让交付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印尼的首架“阵风”不仅要苦苦等待,其生产排期甚至被挤到了2026年之后。
对于印尼来说,这种延迟是难以接受的。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并不平静,周边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已装备先进的F-35隐身战斗机,形成了实实在在的空中压力。印尼空军迫切需要更新换代,以维持基本的区域威慑和防空能力。“远水解不了近渴”,等待数年才能获得首批飞机,无疑会让其国防现代化进程出现空窗期。
![]()
此外,81亿美元的天价合同,对于2024年国防预算仅为124亿美元的印尼而言,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这还不包括后续高昂的维护费用、飞行员培训以及配套体系建设成本。印尼空军已经装备了美制F-16、俄制苏霍伊系列等多种战机,若再引入法制“阵风”,将意味着要同时维持四套完全不同来源、标准各异的作战体系。其后勤保障的复杂性、训练资源的分散性以及长期运营成本,几乎会成为一个“无底洞”,远非印尼的国防预算所能轻松承受。
![]()
就在印尼为“阵风”合同感到焦虑之时,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在国际市场上声名鹊起。特别是今年在模拟空战环境中,巴基斯坦空军驾驶的歼-10CE据报在与印度空军的“阵风”交锋中表现出色,这为潜在买家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战参考。印尼国防部副部长曾明确表示,要“为军队配备最好的武器,同时兼顾国防预算的性价比”。歼-10CE恰好精准地命中了这一需求。
首先,在价格上,歼-10CE相比“阵风”拥有显著优势。外界估算,用采购42架“阵风”的预算,完全可以购买数量相当甚至更多的歼-10CE,并且还有充裕的资金配套引进中国的预警机、电子战系统、导弹和地面保障设施,实现“打包”购买,形成立体的作战能力。这种“高性价比”对预算有限的印尼吸引力巨大。
![]()
其次,在交付能力上,中国航空工业拥有强大的产能和高效的供应链,能够满足客户快速形成战斗力的需求。这对于渴望尽快提升空军实力的印尼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重要的是,歼-10CE本身的性能足够出色。它是一款标准的四代半战斗机,装备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射程可观的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航电系统技术源自第五代战机歼-20,整体空战能力不容小觑。同时,歼-10系列战机在中国国内经历了多种复杂环境的长期考验,其可靠性和对东南亚气候的适应性值得信赖。
![]()
印尼此举,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印尼长期奉行“自由积极”的外交政策,强调与所有大国保持良好关系,不选边站队。其军购来源的多元化,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此前决定购买“阵风”,有平衡与西方关系的考虑;如今引入中国歼-10,同样有助于平衡与东方大国的关系,避免在防务上过度依赖某一方,从而保持战略自主性。
此外,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印尼还与韩国合作研发KF-21战斗机。但KF-21尚未成熟,且关键子系统依赖美国技术,存在不确定性。而中国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歼-35的外贸版已在规划中。如果此次通过引进歼-10CE与中国建立起互信和紧密的防务合作基础,将为印尼未来获取更先进的隐身战机打开一扇大门,以应对周边日益增长的F-35机群带来的挑战。因此,采购歼-10CE可以看作是印尼为未来空军长远发展埋下的一个伏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