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传世书法真迹有很多,它们以行书为主,而且字径往往不超过3公分,大字作品非常少,大字草书就更是罕见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他晚年一卷“炫技之作”,名为《草书长诗册》,全篇纵逸潇洒、狂放洒脱,论用笔之痛快,丝毫不逊怀素、徐渭诸家。
![]()
此作是董其昌抄录的四首古诗词,包含《华清宫》(实为《玉华宫》)《晚泊浔阳望庐山》《春中田园作》《黄鹤楼》,分别出自杜甫、孟浩然、王维、崔颢,全卷共64行、240字,字径大小超过了7厘米。《草书长诗册》原为纸本手卷,纵约26厘米、横约573厘米,后被裱为册页,共18折、36页,每页纵26厘米、横17.8厘米。
![]()
董其昌的大字草书主要取法于怀素《自叙帖》、米芾、鲜于枢、赵孟頫诸家,笔笔有来处。康熙酷爱此作,称其“前无古人”,点评:“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启功临摹此作不下500遍,赞其有“神仙之姿”。
![]()
此作起笔顺锋入纸,中锋行笔,中段饱满,收笔处略作顿挫,保留魏晋笔法的古朴质感。同时,侧锋用于辅助取势,如撇画,起笔侧锋切入后迅速转为中锋,既增强张力,又避免狂怪之弊。以中锋立骨,侧锋取态的处理,使每根笔画兼具力度与灵动感。
![]()
粗细变化随字势自然生发,而非刻意制造反差,中锋重按、提笔轻过的对比均自然灵动。笔势连贯,牵丝引带,同时几乎字字独立,无缠绕做作之弊,将狂草的奔放与文人书法的雅正合一,与徐渭的粗放形成鲜明对比。
![]()
结字疏朗、内紧外松,中宫收紧,外延舒展放射状,更适合大字草书的视觉传达。字势多向右上倾斜,以笔画反向支撑实现稳定,类似米芾“八面出锋”。字内留白,形成以虚为实的呼吸感,赋予空间以流动的韵律感。
![]()
淡墨显锋,细节清晰可见,随运笔渐次加浓,这种淡墨技法更易呈现笔尖的提按转折。单字内常出现浓淡墨自然过渡,无刻意拼凑痕迹,将文人画的墨韵融入书法,使大字草书兼具“笔意”“画意”与“禅意”。
![]()
启功指出,董其昌的大字草书“为帖学狂草辟一新径,不以气势胜,而以韵致长”;曹宝麟认为其“精微处见真章”,是我们学习草书笔法的一条“正路”。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