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0月19日,杨振宁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发文《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全文如下:
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杨先生在他快满九十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如下:
On Reaching Age Ninety
九十抒怀
Mine has been
我的一生是
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
沐光而行的一生,
如斯如愿;
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
理想奉献的一生,
不屈不折;
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
幸福圆满的一生,
无怨无悔。
And a long life……
福寿绵长……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
深深地感恩。
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自称中大校友 资助基础理论研究莞工植罗汉松 开设杨奖杨楼杨班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回国20多年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
1986年5月26日,杨振宁在北京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作报告。新华社发
杨振宁与广东的多所高校有着深厚渊源。1973年,杨振宁首次访问中山大学。1983年,杨振宁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并于同年在香港成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他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筹集资金资助中山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从1993年1月起,杨振宁一直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多次来到东莞理工学院进行指导。东莞理工学院校园里有他亲植的3株名木。杨振宁还曾到访汕头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广东的高校。
“我跟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
在国内国外都是唯一的”
杨振宁逝世的消息传来后,东莞理工学院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均变成了黑白色。
![]()
从1993年1月起,杨振宁一直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第一次来东莞访问,当天下午他就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了一场学术演讲,并接受东莞市人民政府和东莞理工学院的聘请,担任学校名誉校长。这是杨振宁首次在国内高等院校担任此职。
校方介绍,杨振宁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发展进步——4次赠墨宝,勉励莞工人;6次莅校指导,与师生分享学习和科研的快乐;在京港两地会见校领导及师生代表15次之多;莞工校园里有他亲植的3株名木;他还先后设立杨奖(杨振宁奖学金)、杨楼(杨振宁教研楼)、杨班(杨振宁创新班)。
“杨振宁奖学金”由杨振宁于2007年2月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用以表彰在国家级、广东省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的优秀莞工学子。获得“杨振宁奖学金”的,个人奖金额为每人8000元人民币;集体奖参与人员每人最高5000元人民币,单项总额以20000元人民币为限。
![]()
杨振宁为首届“杨振宁奖学金”获得者颁奖(图来自东莞理工学院官网)
2008年2月26日,杨振宁第二次到访东莞理工学院,听取学校情况汇报,为校训石揭幕,亲植罗汉松,并颁发杨振宁奖学金。2009年5月17日,他又一次造访东莞理工学院,出席杨振宁铜像揭幕仪式,并为师生作学术演讲。
2017年4月22日,在东莞理工学院建校25周年之际,杨振宁又来到东莞理工学院,参加杨振宁教研楼奠基仪式。他来到院士林,为2008年初种下的罗汉松浇水,并与获得“杨振宁奖学金”的学生团队和青年教师们交流。
![]()
杨振宁伉俪为亲植的罗汉松浇水。(图来自东莞理工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东莞理工学院的新生都能通过视频听到杨振宁的谆谆教诲。
2018年,东莞理工学院领导赴京拜访杨振宁。他感慨地说:“我跟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
![]()
95岁杨振宁与翁帆在东莞理工学院。图源:南方+
“在我心中
第一位的高校是清华
第二位就是中大”
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冼为坚堂内竖立着杨振宁的铜像,纪念他与中山大学结下的不解情缘。
1973年,杨振宁首次访问中大时,听说自己在西南联大一年级时的微积分老师姜立夫教授就在中大工作,特地前往拜会。在这次的参观和座谈中,杨振宁了解到实验室的激光器是师生们自己动手做的,他表示赞赏。
![]()
杨振宁(左二)参观中大物理系。(图来自中山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1983年,杨振宁出席中山大学香港校友会晚宴,并受聘为该会名誉顾问。同年,杨振宁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并在香港成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筹集资金资助中山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资助的学科有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数学、理论物理等,并多次到校作学术报告和演讲。20世纪80年代,学校科研经费十分缺乏,基金会的资助可谓是雪中送炭。1990年1月11日,中山大学在冼为坚堂举行杨振宁铜像揭幕典礼。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9月,他参加了庆祝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及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的庆典。他坦言在广州过得很高兴。
中山大学时任校长黄达人与杨振宁之间进行了一番极有深意的对话。杨振宁风趣地说:“既然已经和中山大学有了这么多的联系,我也可以说是中山大学的半个校友了吧。”他还说:“在我心中,第一位的高校就是清华,那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第二位就是中大。”
2007年,基金会将存款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冼为坚堂)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