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一把经过精确校准的尺子测量同一张桌子,却先后得出1米和1.09米的结果——这看似荒谬的情景,正真实地出现在当代宇宙学的核心争议中。
2
这个被称为“哈勃张力”的现象,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宇宙膨胀速率的测量对峙:两套被广泛认可且高度精密的方法,得出了相差近9%的哈勃常数值,而各自的不确定性均控制在1%以内,几乎排除了随机误差的可能性。
3
问题的根源,藏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测距逻辑之中。
![]()
4
第一种方法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称为“宇宙距离阶梯”。研究人员从银河系内可直接测量的恒星出发,利用三角视差法建立基础标尺;接着借助造父变星等标准烛光延伸至邻近星系;最终通过Ia型超新星的亮度判断更遥远星体的距离。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如同攀爬一座通往深空的阶梯,最终推算出当前宇宙的膨胀速率为约73公里每秒每百万秒差距。
5
另一条路径则立足于宇宙的起点,依赖对大爆炸遗留信号——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细分析。普朗克卫星对CMB温度涨落的长期观测,使得科学家能够重建早期宇宙的状态,并基于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反推出今天的膨胀速率,结果稳定落在67公里每秒每百万秒差距左右。
![]()
6
最令人困惑的是,这两条路线各自都经受住了反复检验。
7
距离阶梯方面,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红外观测精度,显著降低了Ia型超新星的光度测量偏差,这种被称为“宇宙标准烛光”的天体如今已被观测得前所未有的清晰;而CMB数据则来自十余年不间断的高分辨率扫描,其统计可靠性与理论拟合程度早已达到极高水平。
8
我倾向于认为,这场僵局并非源于技术缺陷,更像是宇宙本身在向我们传递某种深层信息,提示现有物理框架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盲区。
![]()
9
暗能量虽常被误认为是哈勃张力的根源,实则二者属于不同维度的谜题。
10
暗能量的概念诞生于1998年,当时两组天文学家通过超新星观测意外发现:宇宙非但没有因引力作用减缓膨胀,反而正在加速扩张。为解释这一现象,科学界引入了一种弥漫全宇宙、产生负压的神秘成分——即暗能量,它占据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七成左右。
11
两者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观测工具的交叉使用上:Ia型超新星既是测量哈勃常数的关键环节,也是揭示暗能量存在的核心证据。然而即使采用不依赖超新星的技术路径——例如重子声学振荡或引力透镜时间延迟——哈勃张力依然顽固存在。
12
可以这样理解:暗能量试图回答“为何宇宙加速膨胀”,而哈勃张力聚焦于“此刻宇宙膨胀的具体数值是多少”。一个是机制性追问,一个是参数性测定,目标迥异,层次不同。
![]()
13
尽管如此,破解暗能量的本质仍可能成为解决哈勃矛盾的突破口。
14
一些前沿理论提出,暗能量的强度或许并非恒定,而是随时间演化的动态场——若早期宇宙中的暗能量行为与今日不同,就可能导致由CMB反推的膨胀率与本地测量值出现系统性偏离;另有假说推测,在宇宙最初几分钟内可能存在一类尚未探测到的轻质量粒子,如“惰性中微子”或暗辐射,它们会影响原初核合成过程与声波传播速度,从而扰动标准模型的预测结果。
15
这些设想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但随着韦布望远镜持续锁定遥远宿主星系中的变星与超新星,新一代地面望远镜也在提升红移测量能力,未来几年或许将迎来关键性突破。
![]()
16
我个人反倒乐见此类矛盾的存在。
17
历史经验表明,科学的重大飞跃往往始于无法调和的异常数据。当年水星近日点进动无法用牛顿力学完全解释,最终引导爱因斯坦构建广义相对论;类似地,当前哈勃常数的分歧,也许正是通向新物理的大门。
18
宇宙这张巨大的“桌面”尺寸未曾改变,但我们手中的“尺子”所承载的认知范式,却正处于变革边缘。既然我们已经接受了暗能量这样占据宇宙七成却无法直接观测的存在,又怎能断言其中不再潜藏着更多颠覆性的规律?每一次测量冲突的背后,都可能是下一次认知跃迁的前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