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麦迪在中国行期间特意谈到了刚刚登陆NBA的杨瀚森。没有泛泛而谈,没有外交辞令,这位曾经用35秒13分征服世界的得分王,为20岁的杨瀚森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
麦迪的话语中藏着NBA的生存密码。“职业生涯早期尽可能多地学习”——这背后是无数天才陨落的教训。
比卢普斯,这位2004年总决赛MVP,成为了麦迪口中杨瀚森的“引路人”。这不是偶然。麦迪深知,对于技术流内线,教练的信任比天赋更珍贵。
“技术非常出色”,麦迪重复了两次。在NBA的语境里,这不是指能跑能跳,而是篮球智商的代名词。麦迪看到的,是一个能在高速运转中做出正确判断的头脑。
![]()
杨瀚森的篮球基因确实特别。在CBA的最后一个赛季,他场均16.6分10.5篮板3.0助攻2.6盖帽,但数据无法说明全部。
他的价值在于那些无法量化的瞬间:肘区的策应、高低位的串联、超出同龄人的阅读能力。在这个追求空间与速度的时代,杨瀚森代表着内线进化的一种可能。
开拓者用首轮16顺位选择他,看中的不是即战力,而是他与这个时代的契合度。在努尔基奇可能离队的背景下,杨瀚森的技术特点恰好填补了战术版上的某个特殊位置。
![]()
季前赛的数据不说谎:4场比赛,4记三分,40%的命中率,对阵国王17分钟16分3盖帽。但另一面是:面对爵士的凯斯勒和努尔基奇,15分钟0分0篮板,犯规缠身。
这就是麦迪预言的“起伏”。技术流的悖论在于:当身体对抗不足时,技术往往无从施展。
杨瀚森在CBA养成的防守习惯,在NBA成了需要修正的错误。他的犯规问题(场均5.3次)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身体与经验的双重落差。
![]()
比卢普斯已经给出了承诺:为杨瀚森设计特定战术,增加他在罚球线的策应戏份。这不是客套,而是战术板上的真实部署。
开拓者聘请了曾指导约基奇的助教,这是个信号。他们不是在培养一个传统中锋,而是在孵化一个进攻枢纽。
每周的专项力量训练已经开始见效——卧推提升15公斤。这不是简单的增肌,而是为技术安装更强悍的载体。
![]()
篮球评论员苏群的评价很犀利:“篮下对抗弱,篮板选位没经验,防外线困难。”这三个问题,恰好是技术流内线必须跨越的三座大山。
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些有趣的事实:姚明新秀赛季场均3.3次犯规,诺维茨基第一年场均仅8.2分。技术型球员的成长曲线,往往先抑后扬。
杨瀚森的优势在于,他来到的是一支重建中的球队。开拓者有耐心等待技术开花结果,有机会让他犯错中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