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罗杰特同义词典”,哪怕不常查词典的人,多半也听过它的名字。
可谁能想到,这本帮无数人理清语言逻辑的工具书,作者竟是个曾在拿破仑铁腕下死里逃生的医生?
1802年的欧洲之旅,本是彼得·马克·罗杰特摆脱迷茫的转机,却差点让他沦为战俘,而正是这段在混乱中求生存的经历,悄悄埋下了他后来“用秩序梳理语言”的伏笔。
![]()
1802年1月,刚从医学院毕业的罗杰特,日子过得算不上顺心。
在英国医学界,没人脉就像没敲门砖,他只能跟着母亲凯瑟琳和舅舅塞缪尔·罗米利的安排走,浑身的劲儿没处使,满脑子都是“未来该往哪走”的迷茫。
舅舅看他状态不对,给了个建议:去欧洲旅行,顺便给富商约翰·菲利普斯的两个儿子,伯顿和纳撒尼尔当游学导师,为期一年。
![]()
换作谁,这都是跳出困境的好机会,罗杰特也以为自己终于要“转运”,可他没算到,彼时的欧洲,早已被拿破仑的野心搅得暗流涌动。
当时英法战争刚停,《亚眠和约》眼看就要签,英国人跟憋坏了似的,一窝蜂往巴黎跑。
1802年2月,刚满23岁的罗杰特,带着两个学生从多佛渡海到加来,再坐马车一路晃到巴黎。
那三个月,日子过得倒也算安稳:白天学法语,逛自然历史博物馆看标本、卢浮宫看名画、圣母院看哥特式建筑,晚上还常去剧院看戏。
![]()
伯顿和纳撒尼尔在信里一个劲夸法国演员,说比伦敦舞台上的强太多。
在巴黎,最让人好奇的当然是拿破仑。
1802年3月,他们在杜伊勒里宫第一次见到这位“欧洲新霸主”:个子不高,脸瘦瘦的,可眼神亮得吓人,穿得也朴素,完全没有想象中帝王的张扬。
![]()
没过多久,复活节那天,他们又撞见拿破仑搞的大场面,为了重振天主教,他办了场盛大游行,圣母院的大钟十年没响过,那天一敲起来,配合着满天炮声,老百姓喊“万岁”的声音能掀翻屋顶,罗杰特估计也被这阵仗震住了。
好景不长,1802年5月,他们离开巴黎去日内瓦,路上经过枫丹白露宫,看着那些被革命砸得破破烂烂的建筑,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可到了日内瓦,阿尔卑斯山的雪山、湖泊一入眼,之前的郁闷全没了,这风景简直让人挪不开眼。
![]()
谁能想到,平静说破就破?1803年5月18日,英国突然对法国宣战,拿破仑反应快得很,立马下了道命令:法国境内所有18岁以上的英国人,全部抓起来押到凡尔登!
这道命令下来,罗杰特直接懵了,他就是个带学生游学的年轻医生,怎么突然就成“战俘”了?日内瓦总督杜普什很快就找上门,让所有英国成年人登记,准备被押走。
还好伯顿和纳撒尼尔没成年,逃过一劫,可罗杰特必须想办法自救。
![]()
他先试着带学生跑,结果到了城郊才发现,到处都是宪兵,根本没地方躲;又赶紧给巴黎写信,说自己是医生又是教师,能不能网开一面,结果信石沉大海,连个回复都没有。
没办法,他只能把学生托付给瑞士的朋友,自己硬着头皮扛。
最后,他赌了一把,冒用父亲的日内瓦公民身份,他父亲本来就是日内瓦人,后来才搬到伦敦的。
![]()
1803年7月21日,杜普什下了最后通牒:明天要是拿不出日内瓦市民的证明,就直接押去凡尔登。
那天晚上,罗杰特跟疯了似的找东西,总算翻到了父亲的洗礼证书,又赶紧找官员塞钱,求人家连夜认证。
第二天早上,当他拿到盖了章的文件时,估计手都在抖,总算是保住自由了。
1803年7月26日,他在纳沙泰尔跟学生汇合,可麻烦还没结束:手里的日内瓦护照不管用了,想往北走根本不可能。
![]()
罗杰特只能再冒一次险,换上破破烂烂的衣服,绕着大路走,碰见宪兵就装成普通村民,大气都不敢喘。
好不容易到了布鲁格边境,他咬咬牙,拿一瓶酒贿赂了法国守卫,才算偷偷渡过莱茵河,踩上了德意志的土地。
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说“像从噩梦里醒过来,重新活了一次”,这话里的后怕,隔着两百年都能感受到。
回到英国后,罗杰特总算能踏实下来。
1804年,他正式当起了医生,不光看病靠谱,还总琢磨着搞点发明、写点论文。
![]()
1814年,他发明的对数计算尺火了,这东西在当时可是实用工具,能帮人快速算复杂的数,就凭这个,他顺利加入了皇家学会;到了19世纪30年代,他又写了《布里奇沃特论著》里的一篇,专门聊自然科学和神学的关系,妥妥的“跨界人才”。
可谁能想到,他真正影响世界的事,是退休后才做的。
1849年,罗杰特退休了,终于有时间捡起童年的爱好,整理单词。
其实早在20多岁时,他就养成了记单词的习惯,当时已经攒了大概1.5万个词,还按自己的想法分了类。
![]()
退休后,他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家里,一坐就是三年,把那些单词重新梳理,最后分成“物质”“智力”“意志”等六大类,每个类别下又细分,连单词之间的关联都理得清清楚楚。
1853年,《英语词汇分类辞典》终于出版,也就是后来大家说的“罗杰特同义词典”。
这书跟普通同义词典不一样,它不只是把意思相近的词堆在一起,而是把单词当成“人类知识的碎片”,用逻辑串成体系,你查一个词,能顺着找到相关的概念、相近的表达,相当于给语言建了个“导航系统”。
![]()
之后的16年里,只要身体还行,罗杰特就盯着这本书的再版,前前后后出了二十多版,直到他去世;他儿子接着干,一边修订一边加新单词,一直到19世纪末。
有传记作者说,罗杰特这辈子最厉害的本事,就是“在混乱里建秩序”,想想确实是这样:年轻时在战争里逃出生天,靠的是在混乱中找生机;后来整理单词,是用秩序驯服杂乱的语言。
直到今天,我们查同义词、梳理表达逻辑时,其实都在受益于他当年的这份“较真”。
![]()
从差点成战俘的医生,到皇家学会会员,再到“同义词典之父”,罗杰特的人生挺有意思:那些熬过来的困境,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坚持,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照亮别人的光。
而这本跨越两百年的词典,就是他留给世界最特别的礼物,毕竟,能把“混乱”变成“秩序”的人,永远值得被记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