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八月,列奥尼达的战袍被浓烟熏得发黑。
他站在温泉关狭窄的山道上,手握长矛,望着对面缓缓逼近的波斯军队。
身边是他的300名斯巴达战士,还有几百名坚持留下的盟军。
他们都知道,这不是一场能赢的仗。
可就在三天前,这一切还像是有希望的。
 ![]()
那时候,希腊各城邦刚刚勉强达成一个临时联盟。
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底比斯……几十个城邦,有的愿意出兵,有的只想观望。
没人愿意真正把命交出去,除了斯巴达。
列奥尼达很清楚,波斯不是第一次来。
这是薛西斯亲自带来的远征军。
 ![]()
兵马浩荡,号称几十万,哪怕按现代历史学者的估算,也在十几万左右。
对比之下,希腊守军不过七八千人,全靠那条天然的山道,才有了拦住敌人的可能。
温泉关,说白了,就是一条夹在山和海之间的狭长通路。
最窄的地方,只有十五米。
波斯再多人,也没法一口吞下去。
 ![]()
那两天,希腊方阵顶着箭雨、刀锋和尸体,一寸寸守住了阵地。
波斯军冲了好几轮,连“十千不死军”都没能突破。
可第三天早上,一切变了。
波斯军突然出现在希腊阵地后方。
兵分两路,从背后包抄。
 ![]()
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绕过去的。
直到后来才弄清楚,是个叫埃菲阿尔特斯的本地人带他们走了条山路。
那条山路,原本是给山民逃难用的,偷偷藏在树林深处。
也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出卖希腊人——是为了赏金?是个人恩怨?还是怕死?没有确切记载。
只知道后来他被通缉了一辈子,连死后尸体都被鞭打。
 ![]()
列奥尼达没多犹豫。
他让大部分军队撤退,只留下自己人和几百名自愿留下的盟军。
这个决定,说轻了是战术安排,说重了是赴死。
他没想活着回去,也不想让更多人陪葬。
战斗最后一刻,有人记下了这样一幕:斯巴达人脱下盔甲,用短剑和拳头与敌人肉搏。
 ![]()
他们站成一圈,把旗帜立在中间。
没人退后半步。
等到波斯人彻底攻进来的时候,地上已经铺满了尸体,几乎认不出谁是谁。
说起来,斯巴达人的死并不是这场战争的终点。
那只是开始。
 ![]()
几周后,波斯军攻进雅典,点燃了卫城。
可没多久,萨拉米斯海峡传来捷报。
雅典海军用地形和计谋,大败波斯舰队。
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彻底反攻,把波斯人赶回了小亚细亚。
所以从结果看,温泉关是个失败。
 ![]()
但这个失败,拖住了波斯人三天,也拖出了希腊人的时间和士气。
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这三天,雅典可能连组织撤退都来不及,更别说后来的反击。
可奇怪的是,后人记住的,只有“300人”。
泰斯庇斯人留下了700名士兵,却几乎没出现在后来的诗歌和雕像里。
底比斯人留下了一部分,但因为后来与波斯合作过,被彻底边缘化。
 ![]()
关于这场战斗,最广为流传的,是斯巴达300人“孤军迎敌30万”的传说。
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说法不一。
有可能是罗马时期作家们为了简化叙事,也有可能是近代欧洲人借助斯巴达精神做政治宣传。
到了2007年,电影《300》彻底把这个故事塑造成了英雄神话:英勇的斯巴达人,赤裸上身,肌肉发达,面对铺天盖地的异族大军,毫不退让。
可真实历史里的斯巴达人,不是那样的。
 ![]()
他们穿重甲,用长矛,排成密集方阵,靠纪律和战术作战。
他们不吼叫、不跳舞,也从来不追求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们的训练残酷,生活艰苦,讲究的是集体荣誉和军国一体。
列奥尼达也不是个“孤胆英雄”。
他是个老练的国王,懂政治、懂军事,也知道牺牲意味着什么。
 ![]()
他的死,是清醒的选择,不是盲目的热血。
战后几年,希腊人在温泉关竖起了一块石碑。
碑文是这样写的:
这句话,后来被翻译成无数种语言,镌刻在学校、军营、纪念馆的墙上。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块碑早就不在原处。
 ![]()
它在战后被毁,几百年后才又按照古文记载重建。
而那条被出卖的山路,也早已被岁月掩埋。
参考资料:
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保罗·卡特里奇,《斯巴达:一座战士城邦的兴亡》,中信出版社,2018年。
汤姆·霍兰,《波斯战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
普鲁塔克,《列奥尼达传》,中华书局,199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