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吉铁一中的礼堂”是一个我酝酿了很久的题目。起因在于这座建筑物虽不及老教学楼那样醒目,却是每一个铁中(铁一中)毕业生回忆母校时无法回避的特殊情感锚地——在学校的历史上,这里一次次充当了师生室内集会、表演的重要场所,是学校蓬勃发展、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见证。
然而,由于我总觉得对这座已然消失的建筑物了解不够丰满,故而迟迟没有动笔。直到我忽然警醒,自己的文字绝不可能是如浪花叠锦般思绪长河的创造者,而只是把无数思绪吹向遥远过去的风而已,才决定以抛砖引玉的谦诚,将自己对这座建筑物的一些所知罗列成文字,呈现在无数前辈师长面前。
吉铁一中礼堂位于校园东北侧,既有独立的大门,也通过走廊与老教学楼相连。关于礼堂规模的数字,未见明确记载,《吉铁分局普教志》中对吉铁一中校舍设施仅记载两座教学楼、宿舍楼和厕所,其中主教学楼修建于1936年,面积为4934平方米,礼堂面积应包括其中。
结合1966年航拍照片中礼堂的位置,使用百度地图中的测量工具,大致得出的礼堂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15米左右,即礼堂面积大约在450平方米上下。礼堂为地面一层,人字形坡顶,室内有顶棚,举架较高,大约在4米以上。礼堂南北两侧有12组高大的长条明窗,让室内有良好的采光。礼堂内的东侧有半米高的舞台,可垂放几重帘幕,有简单的舞台灯光设施。原本礼堂在侧面设有带台阶和门廊的正门,后因经常走室内门,正门的台阶亦不复存在。
在《吉铁分局普教志》中,礼堂被包含在主教学楼内,但种种迹象表明,其并非建于1936年。主要理由如下:吉铁一中的主教学楼原为日伪时期满铁会社的组合制小学——朝日小学的校舍,在朝日小学同学会纪念相册中,教学楼画面能看见锅炉房,却明显没有向东外延的建筑物;该相册中有师生在暖房室(锅炉房)烟囱前的纪念照,礼堂的位置至少在拍照时尚为空地;该相册中有“学芸会”(がくげいかい指学习成绩发表演出会)时的舞台合影,舞台宽度、台沿式样与铁一中礼堂舞台有区别。
根据老教师回忆,1956年吉林铁中从大栗子镇迁回吉林市,与空军第六航空预备学校进行校舍交接时,此礼堂已存在。这所航校1954年由浙江迁至吉林市,在航校之前,只知道吉林省吉林市两级中学(简称市中,今市七中的前身)曾于1949年至1950年间用过这座教学楼,鉴于“市中”没有能力修建礼堂,因此怀疑礼堂是航校或其之前的单位(可能也是军队单位)修建。
当然,上述仅为推测,并不排除礼堂为朝日小学在伪满后期建起的可能。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吉林铁中就拥有了自己的歌舞团,学校礼堂的舞台就成为歌舞团的排练和演出场所。在此前郭金夫老师提供给我的一批演出纪念照中,结合舞台两厢立柱的式样,可知蒙古族舞蹈《草原青年》、《鄂尔多斯》,以及李正光领舞领唱的维吾尔族歌舞表演(校内文艺汇演)等老照片,是在礼堂舞台演出时拍摄的。此外,作为学校的重要室内大型会议场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吉铁一中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也是在这座礼堂内召开。
在我的记忆中,吉铁一中始终是一所思想活跃,重视文体活动的学校,每年的“一二九”等纪念日,学校政教处都会组织合唱比赛等活动。记得1990年,我在铁一中上高一时(当时的主任是吴晓红老师),就曾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过合唱……
新世纪,随着学校新教学楼的拔地而起,老教学楼连同礼堂被拆除,曾经的校园里,那些令人熟悉的景物渐渐消失。想来,新旧更迭本是事物发展的天道,追忆终究要让位于——也必须让位于发展。然而有时候,人们无法否认的是,回忆,特别是共同的美好回忆乃是一种跨越山海的自信心、一种毋庸置疑的凝聚力。回忆承载着初心和使命,那是个人和集体心怀信念追逐目标的原点。
欢迎校友和老师们对我所写内容进行斧正,并在留言区分享您对礼堂的难忘回忆!
![]()
![]()
![]()
![]()
![]()
![]()
![]()
![]()
![]()
![]()
![]()
![]()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本文中的私人提供照片谢绝他用,违者必究。
特别鸣谢郭金夫老师、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