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期准备、引导供述、预排解释、示证攻坚等一系列审讯阶段,最终目的是要确保取得审讯效果。
因此,如何在前期讯问基础上明确收尾方向,取得审讯突破,需要对结构化讯问技术背后机理及“成功讯问”原理融合分析,研究规划策略化“着陆”措施,为整场审讯画上圆满句号,实现决定性胜利。
一、利用证据认知的改变
当侦查人员按照话题设置计划,规律性施行提出问题—出示证据—确证质证的审讯模式时,犯罪嫌疑人通常会知道侦查人员总是首先要求其自行供述与证据和信息相关联的问题,然后再出示证据要求解释并进行驳斥。
为防止自身供述可信度严重减损,犯罪嫌疑人往往会根据形势变化改变预先计划的抗审策略,倾向于配合提供其认为侦查人员已经掌握的案件信息。
而犯罪嫌疑人证据认知的逐步改变、扩充、“夸大”,将有利于侦查人员获取事先并不完全掌握的案件事实证据。
二、合理化策略的应用
在侦查人员封闭提问预排辩解后,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供证供述矛盾和逻辑冲突进行解释,将会使其陷入无法辩驳、左右为难的极其困难境地。
面对严峻的信任危机,犯罪嫌疑人急需一个出口。
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季宗棠在《我所经历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一书中写道,“对方不开口,往往是因为没有开口的理由。或者说,审讯官没有为对方制造交代的理由”。
这就不得不依赖于合理化策略的应用。
合理化策略是指审讯人员主动地、自发地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原因、动机寻找一个在道德上符合情理的理由,以降低其罪责感,缓解犯罪嫌疑人心理失衡状态的一种利导型策略。
具体应用时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在道德或情感方面提供给犯罪嫌疑人解释其犯罪行为动因的理由并给予理解。
二是对于不影响主体犯罪事实的辩解,“眼里要容得下沙子”,不提倡一次性“一棍子打死”,给予其出现归因偏差的空间。
三是要充分利用犯罪作用、地位、程度等影响惩罚差异的因素,减轻犯罪嫌疑人罪责感。
通过给予审讯对象释放心理压力的出路,为其如实供述铺平道路。
同时,为避免表述激进再次引起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障碍,应尽量使用舒缓语气对涉及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进行委婉表述。
不论是利用证据认知的改变,还是合理化策略的应用,侦查人员获取的供述必须具有充足的有价值细节且与证据链条相印证吻合,这是确保供述稳定的关键。
当然,并不是每次审讯都能如愿获取供述,结构化审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在获取供述之外,拓宽了成功审讯的概念和取得途径。
三、留给犯罪嫌疑人更加充分的陈述和辩解空间
与指控型审讯范式不同的是,结构化审讯技术在话题设置、用证组合等方面注入了更多策略因素,在引导自由供述和确证质证等环节,留给犯罪嫌疑人更加充分的陈述和辩解空间。
这就给侦查人员用计施谋、“多方以乱”收集潜在归罪可能性信息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给发现新线索、确定新方向另辟侦查途径、多角度突破侦查瓶颈,实现广义概念的“成功审讯”提供了实现路径。
四、抵抗情绪严重的惯犯、累犯
针对抵抗情绪严重的惯犯、累犯,常规审讯难以起到应有效果。
一方面,侦查人员要首先明确并非审讯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只能在审讯室解决,侦查工作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另一方面,侦查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对预排解释和质证问题进行重点设计,达到犯罪嫌疑人无法解释、不能应答或答非所问、荒诞不经的审讯效果,从反向提升案件证据的可靠性、证明力和查证事实的真实性,这同样是审讯取得成功的表现方式。
来源: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作者:张扬(工作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安局)。文章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