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
![]()
![]()
![]()
N晚报记者 王国伟 通讯员 张晓依 图片由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斩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近日,在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洋学院”)举行的2025第十六届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实验与科技创新竞赛(职教赛道)中,南洋学院12支参赛队伍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这份“大放异彩”的成绩单,不仅是参赛学子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体现,也印证了南洋学院在育人育才、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深耕与探索。
本次参赛队伍来自南洋学院机电与交通学院、船舶与建筑学院。这些二级学院在教学育人方面有哪些亮点做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学校支持:学生成才的“关键底气”
李灵斌是机电与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他和另外两名同学组队参赛并荣获一等奖,参赛作品为“燃料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清洁能源的未来之路”。
“这不是我们团队第一次获得省级奖项。从大一组队至今,我们已经参加了十几场竞赛。”面对此次获奖,李灵斌显得颇为平静。
获奖并非一蹴而就。李灵斌表示,除了团队精心备赛外,学校提供的各类支持是他们从大一就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底气”。“学校提供的实训室、备赛期间老师的指导等,都为我们每个人成才出彩搭建了平台。”李灵斌说。
机电与轨道专业大二学生陈凯乐也有同感。他和5名队员凭借作品“一种自洁净新风系统的设计”获得一等奖。“我们从大一开始组队,这是团队首次拿到省级奖项,未来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陈凯乐对在南洋学院的学习充满信心。
陈凯乐还表示,接下来计划将参赛作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推向市场,“从竞赛作品到市场化产品,离不开学校平台的支持。”
在南洋学院,像李灵斌、陈凯乐这样通过竞赛证明自己的学生不在少数。仅2023学年,学校就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43项。
船舶与建筑学院智能建造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徐家炜和沈易成便是其中的代表,两人已累计获得5项省级奖项。今年7月,他们与团队成员在浙江省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工智能+”专项赛中斩获金奖。
“学校为我们搭建的竞赛通道和成才路径非常重要!”两人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表示,从大一起参加的每一场竞赛,背后都有指导老师的默默付出。
多位优秀学子在采访中都提到了“学校的支持”。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南洋学院及各二级学院在育人体系和支持平台上的深度布局。那么,二者具体是如何做的?南洋学院又有着怎样的“育人密码”?
体系构建:学生成长的“核心引擎”
李灵斌、陈凯乐提到从大一起自建或加入竞赛团队,记者采访得知,这其实是机电与交通学院推行多年的“人才后备军”创新做法。
该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在学生大一入学时,便通过鼓励自主组队、学长学姐吸纳、指导老师挖掘等方式,组建一支实时更新的“人才后备军”。类似做法也在南洋学院其他二级学院推行,形成系统化的“老带新”培养机制。
以赛促建、以赛促学,竞赛成绩也反映出育人成效。“学院围绕智能制造与交通装备两大方向,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科技创新—技能竞赛’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机电与交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王记彩表示。
对职业院校而言,“硬软件”教学条件同等重要。王记彩介绍,学院依托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与交通运输实训基地,完善了加工中心、电气控制、智能检测、轨道交通运维等实训室,通过“基础实训—综合实训—创新项目”递进式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学院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流程紧密结合。
船舶与建筑学院则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方针。该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方舟介绍,学院以技能引领为“指挥棒”,不断提升育人科学性。
在竞赛指导方面,学院采取“双优选”“双联结”模式,精选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队伍,每个竞赛都实行项目化管理,教师两两结对、学生团队组合,形成“铁桶效应”。
专业建设始终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今年春季学期,该学院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在师资、教材、实训室、课程等方面精准发力,成果显著。例如,结合教师专业特长,重点打造了“建筑机器人”“装配化装修”“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青年教师成长”等模块化教学团队。
五轴五力:学生出彩的“方向指引”
从培养机制、教学体系创新,到软硬件“双投入”,再到专业建设的持续突破,二级学院为学子搭建了从“敢尝试”到“能出彩”的成长桥梁。作为红船旁的高职院校,南洋学院近年来在办学模式上做了哪些探索?
“我们不培养‘工具人’,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不着眼于一时的成绩,而是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南洋学院校长王雪亘说。
王雪亘认为,作为扎根嘉兴的高职院校,学校各项工作必须围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展开。
为此,学校早在几年前就创新构建了以“耦合轴、卓越轴、融合轴、全育轴、创新轴”五大支柱为锚点,以“对接力、驱动力、构建力、引领力、变革力”为新动能的“五轴五力”高质量发展特色办学模式。
“五轴五力”的核心内容和内涵是什么?王雪亘表示,这一模式明确了学校近年来的重点发展路径和方向: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群体系,推动专业与产业同频;健全竞赛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实现教学与竞赛互促;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做实产业学院、创新培养模式,推动多元育人走深走实;强化思政铸魂、“岗课赛证”融通、坚持就业导向,落实立德与精技并举;重塑课堂教学模式、重构教育评价体系、拓展智慧教育领域,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五轴五力”办学模式不仅为南洋学院描绘出清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将“三服务”理念落到实处。“专业精准对接、竞赛引领创新、产教深度协同、五育全面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在这样的体系下,相信每一位有志于出彩的学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赛道。”王雪亘说。
换言之,每位学生的成才、各二级学院的创新探索,都能在“五轴五力”模式中找到原点。以竞赛学生为例,他们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健全的竞赛体系,以及由此构建的“三梯度竞赛矩阵”与“校—省—国”三级选拔机制。
以赛促教,“五轴”并举。南洋学院的特色办学模式构建了可持续的育人生态,为每位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全方位支撑。“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五轴五力’内涵,构建更具活力的产教融合新生态,着力打造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南洋样本’。”王雪亘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