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苏轼的作品,名为《中秋月》。他借描写月夜,抒发了对亲情的重视。北宋文坛有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和苏辙,他们是一家人。从老父亲苏洵给兄弟俩起的名字就能出,希望他们能够一生守望相助。轼是古代车厢中供站立乘车者扶着的横木,这块木头很重要,完整的马车必须要安装这块横木。辙是车轮印的意思,没有车马经过,就不会留下车辙。从名字就能看出,苏洵对两个儿子都很看中,寄托了不同期待。
 ![]()
苏轼喜自在,性情天真烂漫,难免会锋芒毕露。苏辙性格沉稳,做事踏实认真,纵然满腹诗书懂得守拙。两个性格不同的亲兄弟自从步入官场后聚少离多,纵然如此他们之间一直惦记着对方。
 ![]()
嘉祐二年,兄弟二人同时登科,进士及第。还没来得及享受登科的喜悦,就有噩耗传来,他们的母亲病故了。兄弟二人回乡守孝,一直到嘉祐五年才重返京城。苏轼被派往福昌担任主簿,苏辙前往渑池担任主簿。他们总以为有很多机会可以重聚,实际上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只能通过书信表达惦念,留下了很多诗文。
 ![]()
《中秋月》写于熙宁十年,王安石变法的关键阶段。当时苏轼从密州出发前往徐州,苏辙在南京为官。苏辙听到这个消息,在半路上等候兄长,要亲自把人送到徐州。他们已经七年没有见面,好不容易重逢,苏辙打算多陪陪兄长。就这样,苏辙在徐州住到中秋之后。
 ![]()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知道弟弟快走了,在中秋这个人月两团圆的节日里,把千言万语浓缩成一首诗。中秋当天,夜幕降临,天上的云彩已经散去,天地间只有月光浮动显得有些清冷。苏轼遥望天上银河,觉得仿佛有河水倾泻下来,不知不觉月亮升到天空。
 ![]()
月光皎洁,圆月好像一个白玉盘晶莹剔透。回想这几年的中秋,都没见过如此美丽的月夜。要么是阴云遮住月光,要么是狂风暴雨不停。遇到这么好的景致真是难得啊!月圆之夜,每个月都会出现。为何中秋这天的月夜还是让人充满期待呢?原因很简单,有他的弟弟陪他过节赏月。只不过,当苏辙离开后,他会在哪里度过下一个中秋节呢?谁能陪他赏月呢?心中的伤感再也隐藏不住,苏轼留下一声感慨。
 ![]()
苏轼在官场上麻烦不断,乌台诗案中他在狱中写下了绝命诗。苏辙听到消息四处奔波,要为兄长脱罪。他提出来愿意脱下官服,用自己的政绩换兄长的性命。当苏轼深陷党争、贬官外放的时候,苏辙也受到了牵连。苏辙依然无怨无悔支持兄长,让兄长不要忧思过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