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转自:中国应急管理
3D打印过程中发生粉尘爆炸、新材料生产企业车间发生闪爆、储能电站在调试过程中起火……近年来,随着新工艺、新场景的井喷式增长,由其引发的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新工艺、新场景所产生的风险极为复杂,绝非简单的风险叠加。因此,安全监管工作需要主动“进化”,方能跟上风险“千变万化”的步伐。
新工艺、新场景带来的核心挑战,在于风险从“显性”向“隐性”、从“单一”向“交织”的质变。过去,安全生产风险多是明火、高空作业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靠人工巡查便能初步把控;如今,风险却藏在细微之处,如三元锂电池注液时0.1毫米的极耳虚焊,便可能引发短路爆燃;氢能管网0.1%的痕量泄漏,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生物反应釜毫秒级的压力波动,或将导致物料爆聚,等等。这些风险更加细微、更为隐性,依靠传统的肉眼观察、经验判断难以完全捕捉。
更棘手的问题是跨领域融合带来的“风险链”。“光伏+储能”场景中,组件粉尘、电池热失控、电网波动等因素相互传导;“生物合成+冷链”模式下,反应釜的运行异常与冷链的温控盲区相互叠加,极易形成“前端隐患未消除、后端风险难监测”的安全风险链。但部分监管人员仍陷在路径依赖之中,用化工标准核查生物制药厂、将氢能储运等同于传统燃气管理等。这种“用旧思维管新事物”的做法,不但防不住新风险,还束缚了企业创新的手脚。
打破路径依赖,并非否定传统监管方式,而是要激活其核心价值。“人、机、环、管”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在逻辑,仍是应对新风险的“压舱石”。面对新工艺、新场景,首先要做好分类分级监管。如,可根据“风险等级+行业特性”,将三元锂电池生产、生物合成制药等划为高风险,每季度开展全流程检查,督促企业紧盯电解液存储罐安全、反应釜附件校验等重点部位;将3D打印、共享冷链划为中风险,每半年检查一次,要求企业聚焦构件应力检测、夜间温控日志等重要环节;将光伏组件组装划为低风险,每年“双随机”抽查一次,为企业提供自查指南,助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这种“精准滴灌式”监管,既能触达平时易被忽视的细节,又能传递监管服务的专业和温度,避免“一刀切”式管控,为后续技术赋能打下基础。
同时,面对新工艺、新场景带来的复杂风险,须做好充分研判分析,摒弃固有思维,拥抱技术进步,精准引入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不断丰富、创新安全监管手段。
具体来说,在风险辨识环节,“AI感知+人工核验”并行。用AI视觉摄像头识别光伏车间粉尘超标,毫米波雷达监测氢气管路泄漏,监管人员结合分级结果,重点检查锂电池极片偏差、反应釜压力波动等管控情况,必要时聘请行业专家制定整改方案。
在预防管控环节,“AI预判+人工把关”联动。对申报扩产的企业,在人工初审后,用AI结合千万级隐患数据更新风险等级,一旦认定为高风险,则触发专家复核环节。借助数字孪生同步设备状态,用AI为不同风险等级企业生成差异化检查清单,让监管更具针对性。
在协同处置环节,“AI联动+人工闭环”协同。比如,氢能重卡出现泄漏时,借助AI打造的统一信息指挥平台,交通运输部门调轨迹、应急管理部门查救援点,多部门协同处置。在隐患闭环处置上,区块链可对整改全流程留存证据,AI技术可识别“纸面整改”等现象,从而揪出虚假报告,再由人工进行处置。
监管手段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健全长效协同机制。首先,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工信部门、行业协会联合研判机制,明确责任边界,各尽所能、相互协作,既防止出现“真空”,又避免重复监管;其次,深化政企协同,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引导中小企业建立“AI+安全”系统,启动预警的同时,将数据推送至监管部门,实现高效处置和远程监管同步推进;再其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更新分级标准,优化AI算法,将人工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让监管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进化”。
新工艺、新场景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安全监管是守护引擎的“安全阀”。唯有以传统为根、智能为刃、机制为魂,让监管温度与精度相辅相成,才能让新工艺、新场景在安全轨道上“破茧成蝶”,切实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作者:谷林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10月18日三版 原标题《新工艺新场景风险千变万化,安全监管当主动“进化”》责任编辑:虞政
●编辑:时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