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睁眼,就欠着 500 万利息。”
他曾是世界闻名的 “鹌鹑大王”,靠饲料登顶中国首富,掌控千亿商业帝国。
却在巅峰时期豪掷千万押注“猪周期”,从云端跌落,沦为负债近千亿的 “首负”。
这几十年间,他究竟踏错了哪些步,才陷入这般境地?
![]()
从 “鹌鹑大王” 到饲料巨头
故事得从八十年代初说起,那时候刘永好还在学校当老师,端着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可他心里装着更大的世界,不甘于一辈子拿死工资,毅然辞去安稳工作,带着家人投身养殖业。
![]()
为什么偏偏选鹌鹑?
原因很实在 —— 鹌鹑个头小、生长快,四十来天就能产蛋,资金周转快,正适合没多少本钱的他们。
当时刚改革开放,大家肚子里缺油水,禽蛋市场需求旺盛。
![]()
凭着一股钻劲,他们从几百只鹌鹑养起,慢慢做到几万只,硬是把小生意做出了名堂。
后来鹌鹑数量甚至达到上千万只,连外国媒体都来采访,还给他安了个“世界鹌鹑大王”的称号。
不过,真正帮他完成资本积累的,竟是不起眼的鹌鹑粪。
![]()
养的鹌鹑多了,每天堆积的粪便成了难题,扔了可惜、堆着占地方。
偶然间他们发现,鹌鹑粪是上好的饲料原料,便琢磨着加工成饲料。
没想到这一琢磨,竟闯出了一个大产业 —— 饲料。
![]()
他们研发的 “希望一号” 乳猪饲料一炮而红,养殖户都说用了这饲料,猪长得特别快。
那时候中国农村正掀起养殖热潮,饲料根本不愁卖,生产线日夜不停转,钱像流水一样进账。
到了九十年代末,他的公司已成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之一。
刘永好本人也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成了名副其实的四川首富。
![]()
公司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千亿,走到哪里都是焦点。
按理说,守着饲料这个 “金饭碗” 日子该很滋润,可商场上的企业做到一定规模,难免想扩张找新增长点。
而这个念头,也成了他命运转折的开始。
![]()
跨界失败 债台高筑
2010年前后,刘永好看准了养猪这个新机会。
在他看来,自己本来就是做饲料的,往产业链下游延伸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且当时市场上正流行一个概念叫“猪周期”,意思是猪肉价格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波动周期,如果能踩准这个节奏,就能赚大钱。
![]()
刚开始那两年,他还真踩准了点,公司财报显示,仅仅两年时间,养猪业务就盈利超过120亿。
这笔巨额利润就像一剂强心针,让他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可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
这笔意外之财让他产生了误判,以为已经摸透了养猪行业的规律。
于是他开始大举扩张,投入重金建设现代化猪场,目标是建成世界最大的养猪企业。
那段时间,他到处考察项目,动辄就是几十亿的投资。
![]()
与此同时,他还把触角伸向了其他领域,比如房地产、金融等看似赚钱的行业。
这种多元化扩张需要巨额资金支撑,公司负债率开始悄然攀升。
然而市场就像天气,说变就变。
![]()
2021年,多重不利因素突然同时爆发:非洲猪瘟疫情打乱了全行业的节奏,猪肉价格开始持续下跌。
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他在这块的投资不但没赚钱,反而开始吞噬主业的利润。
更棘手的是,央行收紧信贷,融资渠道收窄,借新还旧的路子走不通了。
这三重打击接踵而至,公司的资金链一下子就绷紧了。
![]()
到 2023 年,债务危机彻底爆发。
数据显示,当年新希望的债务峰值达到 936.8 亿元,仅一年的利息就要 18 亿元,折算下来每天要还近 500 万。
曾经的 “首富” 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皆知的 “首”。
集团股价暴跌,供应商上门催债,银行收紧贷款,往日风光无限的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
女儿接棒
危急关头,刘永好的女儿刘畅正式接棒,扛起了挽救企业的重担。
摆在这位 “创二代” 面前的,是 473 亿元的到期债务和濒临崩溃的资金链。
![]()
为了活下去,刘畅团队果断采取 “卖资产 + 缩业务” 的策略:
先后出售了旗下多家非核心子公司、部分房地产项目和养殖场,回笼资金超百亿。
同时砍掉低效业务,将资源集中回饲料和核心养殖板块。
![]()
这番 “刮骨疗毒” 式的操作终于见到成效。
2024 年,新希望实现扭亏为盈,让市场看到了复苏的希望。
但危机远未结束,2025 年上半年,国内猪肉价格再次下跌,公司生猪销售收入直接下滑 7.63%,养猪业务又一次面临盈利压力。
![]()
截至 2024 年末,公司全部债务仍有 671.93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69.01%,债务大山依然沉重。
虽然 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增长 155%,存续债券规模 107亿元,但短期扭亏难以掩盖长期债务风险,公司仍未真正摆脱困境。
![]()
从 “鹌鹑大王” 到饲料巨头,再到负债千亿的 “首负”,刘永好的人生轨迹堪称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沉浮录。
复盘这场危机,盲目扩张无疑是 “罪魁祸首”。
错估 “猪周期” 的波动规律,忽视养殖业的市场风险,又跨界进入不熟悉的房地产领域,最终被多元化拖垮了主业。
![]()
更值得反思的是,在行业景气时过度乐观,没有预留足够的现金流应对风险,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倒下的共同原因。
如今,虽然女儿接棒后让企业看到了喘息的机会。
但每天 500 万的利息压力、670 多亿的债务负担,以及反复波动的猪价市场,都意味着翻身之路漫长而艰难。
![]()
这个从巅峰跌落的故事,给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企业发展如同行船,顺风时更要警惕暗礁,守住主业根基、保持风险意识,远比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更重要。
毕竟,能长久立足的企业,从来不是靠一时的风口,而是靠稳健的经营和清醒的判断。
![]()
信息来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