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看到湖边夕阳的美景,胸口翻涌,却只憋出一句:“WC,真好看!”与好友分别,万语千言堵在心头,最后只剩一句:“兄弟,常联系啊!”如果有,那么今天,我们必须感谢一个人。如果没有他,我们连这点文化底蕴都可能没有。他就是王勃,一个被老天爷追着喂饭,却又被老天爷亲手掐灭了生命之火的“初唐顶流”。
![]()
别人是老天爷赏饭吃,王勃,属于老天爷直接给他开了个御膳房,还配了顶级御厨的那种。可正所谓“天妒英才”,这位天才中的天才,只在人间停留了短短27年,却留下了一道照耀了1300多年的文化闪电。
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公元650年,在山西河津的一个“学霸家族”里,王勃出生了。他家有多牛呢?打个比方,他们家就是初唐的“文化世家豪华版”。爷爷王通,隋朝著名教育家,门下弟子包括魏征、房玄龄,堪称“宰相培训营”营长。叔祖父王绩,那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11岁就名动京城。哥哥王勔,20岁就考中了进士,相当于现在的20岁考上清华博士还带编制。
![]()
当别的孩子还在为背会“鹅鹅鹅”而骄傲时,六岁的王勃已经能“出口成章,撰写文章”了。这已经不是起跑线领先的问题了,他是直接生在了终点。九岁那年,他读了儒学大家颜师古注释的《汉书》。要是一般孩子,肯定是跪着读完,大喊“大师牛逼”。但王勃偏不,他一边读一边拿着红笔批改,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妥。最后,他直接写了一本十卷本的《汉书指瑕》,把颜大师的疏漏之处挨个点名。这事儿直接震翻了当时的文学界,一众老学者捧着这本“九岁小朋友的批改作业”,目瞪口呆,直呼“神童”。
这还没完。十岁的他就通读了《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儒家核心经典,知识储备堪比国学老教授。十二岁时,因为父亲一句“为仁子不可不知医”,他就跑去跟着名医曹元学医。短短15个月,他不仅精通了《周易章句》《黄帝内经》,还顺手写了本医书。这学习能力,堪比今天用一年时间读完医学本科还发了SCI论文。
![]()
十四岁,他干了件更猛的事——直接给当时的宰相刘祥道写了封自荐信《上刘右相书》。在信里,他引经据典,大谈治国安邦之策,把宰相看得是拍案叫绝,当场盖章认证:“此神童也!”并立刻向朝廷举荐。十六岁,也就是公元666年,王勃参加“幽素科”考试,一击即中,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成为大唐最年轻的中央公务员。这人生,简直就是拿着龙傲天的剧本,一路火花带闪电,畅通无阻。
在长安,他写下了那首后来被印在无数毕业纪念册上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看看这格局!一洗以往送别诗哭哭啼啼的悲戚样,直接喊出:“兄弟,只要心里有彼此,隔得再远也像邻居一样!别跟个小姑娘似的哭鼻子!”这份豪迈与豁达,穿越了一千多年,至今仍在温暖着每一个离别的人。
![]()
命运的第一次暴击:成也文章,败也文章
如果故事到这里,王勃一路高升,或许我们会多一个盛世名臣,但中国文学的天空,必将黯淡一颗最璀璨的星辰。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17岁的王勃进入沛王府,成了沛王李贤的伴读。两个少年年纪相仿,玩得到一块。当时长安城流行“斗鸡”,相当于现在的王者荣耀,沛王和弟弟英王是资深玩家。有一次二王对决,王勃为了给沛王助兴,可能是“上了头”,即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这就好比现在你朋友打游戏,你帮他写篇帖子嘲讽对面。本来是个娱乐活动,但坏就坏在王勃文笔太好,把一篇游戏文章写得刀光剑影、杀气腾腾,像篇真正的战斗檄文。这篇文章传到了唐高宗李治手里,皇帝一看,勃然大怒。他刚从父亲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阴影里走出来,最忌讳皇子间拉帮结派、互相争斗。王勃这篇文章,在他眼里就是“挑拨离间”的罪证!盛怒之下,高宗一道圣旨,将王勃逐出沛王府,并且“永不录用”。
![]()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篇才华横溢的游戏之作,瞬间击碎了他金光闪闪的仕途。从人生巅峰到万丈深渊,只用了一夜之间。
跌落谷底与不朽的诞生
被扫地出门的王勃,心情可想而知。他选择离开长安这个伤心地,去巴蜀之地游历。山水治愈了他,也沉淀了他的文风。他的诗不再只有少年的轻狂,更添了人生的况味。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字里行间,都是化不开的愁苦与思乡。
几年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的小官职。可命运再次对他露出了獠牙。他因藏匿并后来可能害怕而杀害了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犯下死罪。虽然后来遇上唐高宗改元大赦,捡回一条命,但他的父亲却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遥远的交趾(今越南境内)做县令。
这件事,成了压垮王勃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自责、悔恨,觉得是自己这个不孝子连累了老父。回到家乡后,他闭门谢客,潜心著书,用学问来麻痹自己,也正是在这段最沉郁的日子里,他的思想完成了最后的蜕变。
![]()
公元675年秋天,王勃决定南下,去交趾探望父亲。这是一趟忏悔之旅,也是一趟救赎之旅。行至南昌,恰逢当地都督阎伯屿重修了滕王阁,正在大摆宴席。都督大人有个私心,想让自己女婿在天下文人面前露个脸,早就让他提前写好一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即兴”发挥。宴会上,他假意邀请宾客为盛会作序,大家心知肚明,纷纷礼貌推辞。
轮到王勃时,这个官场失意、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那一刻,全场安静了。阎都督气得直接离席,派人盯着王勃,写一句,报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开头平平,老阎冷笑:“不过是老生常谈。”“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嗯,用典开始多了,老阎脸色稍霁。接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这一句被报到内室,阎伯屿猛地站了起来,之前的怒气烟消云散,他长叹一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他明白了,他见证的不是一场预谋的表演,而是一个不朽灵魂的即兴燃烧。
![]()
王勃文思如银河倒泻,一口气写下了这篇不到800字,却用了37个典故、衍生出40多个成语**的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他将怀才不遇的愤懑、对壮丽河山的赞叹、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对未来的不屈希望,全部倾注其中。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每一句,都是他与命运的对话,也是他与后世每一个失意者的共鸣。这篇文章,仿佛耗尽了他所有的气运。一年后,公元676年,王勃在探父归途中,于南海遭遇风浪,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7岁。
![]()
而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幕是:与此同时,《滕王阁序》已经火遍了大唐,传到了长安,摆在了唐高宗的案头。皇帝读着这篇字字珠玑的文章,拍案叫绝,连声感叹:“奇才!奇才!此乃千古绝唱!快,快召王勃入朝,朕要重用他!”身旁的侍从黯然跪下,回禀道:“陛下,王勃……已落水而亡。”历史,在这一刻,留下了一声最沉重的叹息。
结语:他走了,但他无处不在
王勃的一生,像一场盛大而短暂的烟花。他用27年的时间,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精彩与跌宕。他的不幸,是命运的残酷;他的大幸,是才华得到了最极致的绽放。如果没有王勃,滕王阁或许只是历史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坐标;我们的语文课本会薄了一小页;我们在表达离别与壮美时,会贫乏许多。
![]()
他走了,但他又无处不在。当你说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当你在夕阳下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的生命,就在那短短的诗句里,获得了永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