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大陆上有超过6亿公顷的可耕地,占全球总量近一半,可就这么一大片肥得流油的土地上,还有好几亿人天天为一口饭发愁。
按理说,地多、阳光足、雨水也不少,种点玉米土豆不就够吃了?咋就年年闹饥荒,年年靠外援救命呢?
![]()
非洲不是没地种,也不是种不出粮食,刚果盆地、苏丹草原、东非高原,随便拎出一块地,土质都比咱们东北黑土地差不了多少。肯尼亚高原一年两熟没问题,埃塞俄比亚的谷物亩产曾经也不低。
可问题出在哪?出在“谁来种、怎么种、卖给谁”。很多地方的农民,手里压根没真正拥有土地。你别看地大,大部分是部落集体所有,或者被政府名义“代管”,老百姓想扩种、想投资、想修灌溉渠,得层层审批,等手续办下来,农时早过了。
![]()
更有些国家,土地权属混乱了几十年,今天张三说归他,明天李四拿着老文件来争,农民哪敢往地里投钱?买包化肥都怕明年地不是自己的。
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不到10%的农田有稳定灌溉系统,95%靠天吃饭。一下雨就涝,一停雨就旱,辛辛苦苦种半年,一场暴雨全泡汤,这种日子谁受得了?
再说种出来卖给谁,你以为非洲人不吃主粮?错。他们吃,而且吃得不少。但问题是,粮食生产太分散了。一家几亩地,种点高粱小米自给自足,连村口小集市都运不出去。
![]()
为啥?路太差!很多村子雨季一到,泥巴路变沼泽,卡车进不来,粮食运不出去,就算丰收也只能烂在地里。世界银行统计过,非洲农产品运输成本是亚洲的两三倍,光这一条,就把农民利润啃得精光。
更别说储存条件了,没冷库、没粮仓,虫咬鼠啃霉变,收上来三分之一就没了。你说这买卖做得下去吗?再加上国际市场一波动,廉价进口粮哗哗涌进来,本地米麦根本拼不过价格,农民越种越赔钱,干脆撂荒进城打零工去了。这不是懒,是活路被一点点堵死了。
![]()
非洲种子和肥料太贵,技术太缺,在中国,买包杂交种子几十块钱,政府还有补贴。可在马拉维、赞比亚这些地方,一袋化肥顶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种子还得年年从国外买,不能留种。
因为推广的大多是商业品种,留种第二年产量暴跌。农民不是不想用好技术,是用不起。国际农业研究机构早就证明,只要用上改良种子加合理施肥,非洲玉米产量能翻两番。
![]()
可现实是,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还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不是不想增产,是投入门槛太高,小农户根本跨不过去。
补贴又常常被中间环节截留,真正到农民手里的少得可怜。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系统性支持缺失。
再往深了挖,还得提一句历史账。殖民时期,欧洲列强在非洲搞种植园经济,专门种咖啡、可可、棉花这些能出口换外汇的作物,粮食反而不鼓励种。独立后,很多国家延续了这套模式,靠卖资源赚钱,忽视粮食自给。
![]()
结果就是,尼日利亚石油富得流油的时候,大米却靠泰国进口;加纳满世界卖巧克力原料,本国孩子却营养不良。这种经济结构一旦形成,扭转起来特别慢。
再加上政局不稳、战乱频发,像南苏丹、索马里这些地方,农民背着枪种地都是常事,哪还有心思搞长期投入?联合国数据显示,受冲突影响的地区,粮食不安全率是和平地区的三倍以上。
![]()
近年来,埃塞俄比亚搞农业转型,建水利、推良种、搞合作社,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卢旺达土地确权到户,农民敢投资了,玉米单产翻了一番;塞内加尔推行“种一百万公顷水稻”计划,大幅减少进口依赖。
这些例子说明,只要政策到位、投入跟上、基础设施改善,非洲完全能养活自己。非洲联盟2014年启动的《马拉博宣言》,明确提出要在2025年前实现粮食自给,不少国家也在逐步加大农业预算。只是这条路太难走,需要时间,也需要外部合作不带条件的支持。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