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新疆泽普县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的枝叶,洒在铺满金色落叶的土地上时,一阵轻柔的丝竹声悄然响起。身着各色旗袍的女子们踩着细碎的步伐,从胡杨林深处缓缓走出,绸缎裙摆扫过地面的落叶,发出沙沙的轻响,与远处塔里木河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这一刻,金黄的胡杨、湛蓝的天空、灵动的身影,共同勾勒出一幅让人心醉的画面 —— 这不是江南水乡的温婉场景,而是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一场融合了丝路非遗与传统服饰文化的旗袍盛宴。
![]()
这场别开生面的旗袍走秀,是第六届新疆喀什丝路文化胡杨节暨泽普县第十六届金湖杨旅游文化季的重头戏。相较于以往的文旅活动,此次活动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将新疆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技艺 —— 艾德莱斯丝绸,与中国传统旗袍进行了创新性结合。当被誉为 “丝绸中的活化石” 的艾德莱斯,遇上承载着百年东方美学的旗袍,两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元素在胡杨林下碰撞出的火花,不仅让现场游客连连惊叹,更在网络上引发了千万网友的关注,成为这个秋天最火的文旅 “爆款” 之一。
![]()
要真正理解这场旗袍秀的独特魅力,首先得从艾德莱斯丝绸说起。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传统丝织工艺的代表,艾德莱斯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的丝路时代。在那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黄金时期,商队带着中原的丝绸、西域的香料穿梭于沙漠绿洲之间,而艾德莱斯丝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了中原的丝织技术与西域的审美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丝绸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其 “扎经染色” 的工艺 —— 工匠们需要先将经线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扎结起来,再放入染缸中染色,染好后拆线、整经、织造,最终形成色彩艳丽、图案灵动的织物。由于扎结的松紧、染色的浓淡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每一件艾德莱斯丝绸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大自然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
以往,艾德莱斯丝绸多被用于制作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比如连衣裙、头巾等,虽然极具民族特色,但在大众认知中,总带着一丝 “小众” 的标签。而此次活动中,设计师们大胆地将艾德莱斯丝绸与旗袍结合,彻底打破了人们对这两种文化载体的固有印象。在设计上,设计师们并没有简单地将艾德莱斯丝绸直接剪裁成旗袍样式,而是进行了巧妙的融合与创新。比如,有的旗袍采用了经典的海派旗袍立领、对襟设计,却在衣身部分使用了艾德莱斯丝绸特有的宝蓝色与明黄色渐变图案,既保留了旗袍的优雅端庄,又增添了西域的热情奔放;有的旗袍则在领口、袖口、裙摆等细节处点缀艾德莱斯纹样,让传统旗袍在细节处焕发出别样的风情;还有的设计师将艾德莱斯丝绸与其他面料拼接,在保证穿着舒适度的同时,让整体造型更具层次感。
![]()
模特们身着这些 “艾德莱斯旗袍” 漫步在胡杨林中时,那种美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当微风吹过,旗袍的裙摆轻轻飘动,艾德莱斯丝绸上的图案仿佛活了过来 —— 旋转的几何纹样像是沙漠中流动的沙丘,鲜艳的色彩又像是绿洲中绽放的花朵,而模特们优雅的身姿,则为这份美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更妙的是,这一切都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金黄的胡杨树叶像是为这场走秀铺设的天然背景板,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旗袍上,让丝绸的光泽更加柔和;远处的塔里木河波光粼粼,与旗袍上的色彩相互映衬,仿佛整个天地都成了这场文化盛宴的舞台。现场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感叹道:“我见过很多旗袍秀,但在胡杨林下,看穿着艾德莱斯旗袍的模特走秀,这还是第一次。这种美太特别了,既有东方女性的温婉,又有西北大地的大气,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
这场旗袍秀之所以能成为 “爆款”,不仅仅是因为服饰本身的美感,更因为它背后所承载的 “文旅 +” 融合发展理念。近年来,泽普县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本地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而此次旗袍秀正是这种探索的生动实践。泽普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 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 5A 级景区,这里的胡杨林面积达 4.6 万亩,每到秋季,整片森林都会变成金色的海洋,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但生态资源只是基础,如何让游客 “来了还想再来”,如何让泽普的文旅品牌真正走出去,就需要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
![]()
艾德莱斯丝绸作为新疆的非遗项目,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但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和创新应用,其影响力主要局限在本地。而泽普县此次将艾德莱斯与旗袍结合,并放在胡杨林这一独特的自然场景中展示,可谓是 “一举三得”:一是让艾德莱斯丝绸这一非遗技艺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丰富了旗袍文化的内涵,让传统服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三是将生态景观与文化活动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具有唯一性和辨识度的文旅 IP。这种 “生态 + 文化” 的模式,不仅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让泽普县的文旅品牌有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标签。
![]()
事实上,这场旗袍秀只是泽普县深耕 “文旅 +” 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泽普县围绕 “金湖杨” 这一核心品牌,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春季的 “赏花节”,让游客在烂漫的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夏季的 “沙漠绿洲嘉年华”,通过民俗表演、特色美食等活动,让游客体验西域风情;秋季的 “胡杨文化节”,则以胡杨为主题,开展摄影大赛、书画展览、非遗展示等活动;冬季的 “冰雪旅游节”,让游客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体验冰雪乐趣。这些活动看似各不相同,但都遵循着 “生态与文化并重” 的理念,将泽普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完美结合。
![]()
以此次胡杨文化季为例,除了旗袍秀,活动还设置了艾德莱斯丝绸制作体验区、新疆传统乐器演奏、特色美食展销等环节。在艾德莱斯丝绸制作体验区,游客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尝试扎经、染色等工序,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在传统乐器演奏环节,弹布尔、都塔尔等乐器的悠扬旋律,让游客沉浸在西域音乐的世界里;而烤包子、手抓饭、酸奶粽子等特色美食,则让游客的味蕾也得到了满足。一位带着孩子来游玩的家长说:“以前带孩子出来旅游,大多只是看看风景,这次在泽普,孩子不仅看到了漂亮的胡杨林,还亲手做了艾德莱斯丝绸的小挂件,听了新疆的传统音乐,吃了地道的美食,感觉收获特别大。这样的旅游,才真正有意义。”
![]()
泽普县 “文旅 +” 融合发展模式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更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参与文旅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比如,在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很多村民开起了民宿、餐馆,有的村民还成为了景区的讲解员、保洁员,还有的村民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到景区售卖。一位开民宿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主要靠种地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开了民宿,每到旅游旺季,房间都能住满,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种地多好几倍。而且,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喜欢我们这里的风景和文化,我们心里也特别自豪。”
![]()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旅活动,泽普县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当艾德莱斯丝绸被制成旗袍走向更大的舞台,当新疆的传统音乐被更多人聆听,当本地的特色美食被更多人喜爱,当地群众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良性循环。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艾德莱斯丝绸制作技艺,有的甚至选择拜师学艺,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一些本地的设计师也开始尝试将更多的本地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推出了更多具有泽普特色的文创产品。
![]()
从全国范围来看,泽普县的 “文旅 +” 融合发展模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今,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但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品牌,是很多地区面临的难题。而泽普县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入挖掘本地的独特资源 —— 无论是生态资源还是文化资源,将其进行创新性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文旅产品。艾德莱斯丝绸不是泽普独有,但泽普将其与旗袍、胡杨林结合,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体验;胡杨林在新疆并不少见,但泽普通过文化活动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就让其有了区别于其他胡杨林景区的独特魅力。
![]()
这场在胡杨林下上演的旗袍秀,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它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艾德莱斯丝绸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在新疆泽普,有这样一个兼具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的地方。正如一位网友在观看活动直播后留言所说:“以前总觉得新疆很远,对那里的文化也了解不多。但看完这场旗袍秀,我突然想去泽普看看,看看金黄的胡杨林,看看美丽的艾德莱斯旗袍,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杨林的叶子或许会慢慢飘落,但这场旗袍秀所传递的文化魅力,却会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而泽普县也将继续深耕 “文旅 +” 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推出更多有特色、有内涵的文旅活动,让更多人走进泽普、了解泽普、爱上泽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泽普县会成为更多人心中的 “诗和远方”,而艾德莱斯丝绸与旗袍的故事,也会在更多地方续写新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