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一则讣告像巨石投进了宁静的湖面,掀起了层层波浪——华人科学界的传奇、清华大学的骄傲——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北京辞世,享年103岁。这位横跨世纪的科学泰斗虽已辞世,但他在清华园播下的“科学种子”将永远生生不息。
追溯到1997年,清华的理科发展陷入瓶颈。彼时,校长王大中邀请享誉世界的杨振宁出山。杨教授不辞辛劳,以名誉主任的身份领衔创设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提出了“精干、择优、流动”的策略,迅速催生出一片学术的理想国,让清华理科重焕生机。
在人才引进方面,杨振宁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2004年,在一次饭局中,聂华桐半开玩笑地邀请姚期智回国。杨教授当晚即拍板解决薪资问题,促成姚期智迅速回国,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引进“密码女王”王小云时,尽管密码学不在中心的主流研究方向中,但他凭借其对国家意义的判断,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决定。
![]()
在高能物理领域,杨振宁体现了超卓的远见卓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便预见到高能物理在短期内的发展瓶颈。2016年大对撞机建设的争议中,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并将这一理念融入高研中心的发展战略中,聚焦凝聚态物理,取得累累硕果。
在生活中,杨振宁是一位极其平易近人的天才。他谦逊待人,从不张扬。200年,他邀请朱邦芬夫妇共进晚餐,席后更亲自为朱邦芬的夫人开车门。晚年的他,依旧对世界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在他与翁帆共同经营的“杨-翁工作室”里,他亲自拍摄、剪辑视频,为朋友的两岁孙子捕捉特写。
斯人已逝,光辉长存。杨振宁教授在清华开创的“清华模式”和传承的“科学种子”,仍在校园内燃烧,激励着无数学子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愿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备注:本报道仅基于现有公开信息整理,事件真相以官方调查结果为准。倡导网友勿轻信传言,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