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10年深更半夜,浙江楠溪江的水面静得如同沉睡,渔民孙银山正和同伴驾着小船缓缓划行。
![]()
当他们的渔网从江底缓缓提起时,突然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死死拽住,仿佛勾住了江心深处的千年磐石。两人咬牙发力,足足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将那个黑影重重的庞然大物拖出水面——竟是一只重达27斤的奇异生物!它头似锅盖,脖颈布满瘤状突起,外形与老一辈口中传说的“江底老神仙”惊人相似。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神秘生灵?
闯入渔网的“老神仙”
![]()
夜色如墨,笼罩着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水汽氤氲,凉风拂面。孙银山与同伴王绍兴像往常一样,在熟悉的水域撒下渔网,随后坐在船尾抽着烟,闲聊家常,等待黎明前的收获。他们从未预料到,这一晚的收成,会打破数十年捕鱼生涯的认知边界。
![]()
凌晨三点左右,收网时刻到来。孙银山双手握住湿漉漉的网绳,用力一拉,却发现整张网像是被钉在了江底,纹丝不动。他心头一紧,立刻意识到情况异常。
“老王!快来帮忙!”他低吼一声。
![]()
两人合力拉扯,手臂青筋暴突,脸颊涨得通红,终于一点一点将渔网拖离水面。当那团漆黑的物体浮出江面时,借着船头微弱的马灯光芒,二人几乎同时倒抽一口冷气。
这不是鱼,也不是寻常龟鳖——而是一只长相狰狞、体型硕大的怪异甲壳生物!
![]()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这家伙猛然扭动身躯,锋利的爪子瞬间撕裂了坚韧的尼龙渔网,眼看就要翻身跃回江中。千钧一发之际,孙银山奋不顾身扑上前去,用膝盖压住它的背甲,双手死死卡住两侧边缘。掌心传来的挣扎力道强劲无比,连双臂都控制不住地颤抖。
王绍兴迅速找来粗麻绳,两人配合默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牢牢固定在船板上。
![]()
这只生物的模样极为奇特:头部宽大浑圆,形似农家常用的小铁锅盖;吻部短促突兀,脖子上密布着不规则的角质疙瘩;一张巨口微微张开,露出细密尖锐的牙齿,透出一股原始野性的威慑感。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在船板上爬行时发出沙沙声响,宛如螃蟹横行于砂砾之上,动静清晰可闻。
孙银山从舱内取出剩余的小鱼虾试探性投喂,结果它一口吞下数只,进食迅猛,胃口惊人。
![]()
王绍兴蹲在一旁,盯着它看了许久,喃喃道:“老孙啊,这玩意儿不会真是成精了吧?咱在这条江打了几十年鱼,啥没见过?可这种东西,真是一次都没碰上过。”
孙银山凝视着眼前的生物,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少年时代村中老人讲述的古老传说。
老人们常说,楠溪江深处栖息着一种名为“鼋”的神物,寿命极长,通晓灵性,是守护一方水土的“江底老神仙”,但极少现身人间。
![]()
越看越像,他心中愈发笃定:眼前这生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鼋!“要是真是它,咱们可不能乱来。”
他当即决定既不上报也不擅自处置,而是留在船上全程看护,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整整十天,孙银山联合另外两名伙伴轮班值守,吃住全在船上,寸步未离。
![]()
白天烈日当空,担心它被晒伤,他们便将渔船驶入桥洞阴影下,并用帆布搭起遮阳棚;夜晚寒风刺骨,又特意铺上旧棉被为其保温防冻。四人分两班昼夜轮守,连打盹都不敢太深,生怕稍有疏忽,让这位“贵客”逃脱或遭遇意外。
有一次夜间,孙银山发现它试图用脑袋撞击船板,似乎想要突围,他立即靠近轻声安抚:“别怕,我们不会伤害你,等专家来了就送你回家。”
![]()
这十天里,这只来自江底的神秘生灵,在他们眼中早已超越普通动物的意义,更像是一个需要虔诚守护的自然使者。
消息终究不胫而走。当地水产管理部门很快派员赶到现场,对这只生物进行了初步勘察,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反复比对,工作人员谨慎推测:“这极有可能是我国极度濒危的珍稀物种——鼋!”
然而,要做出最终判定,必须依靠科学手段验证。于是,这只神秘访客被小心翼翼安置进内衬软布的木箱中,送往附近医院进行专业检查。
![]()
X光片下的远古骨架
抵达医院后,技术人员专门调整X光设备参数,成功获取了清晰的骨骼影像。随后,四批不同领域的专家陆续抵达:淡水生态学者、动物园资深饲养员、野生动物病理专家以及博物馆标本鉴定师齐聚一堂。
![]()
他们围绕影像资料展开深入研讨,并专程驱车前往青田县,那里保存着两具历史久远的鼋类标本。专家们将新拍的骨骼结构与标本逐一对照,从颅骨轮廓到脊柱排列,再到四肢关节形态,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
历经三天严谨分析,最终结论正式出炉:确认无误,这就是鼋!
这一结果令所有人振奋不已。鼋属于全球最大的淡水鳖类之一,其物种起源可追溯至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堪称地球现存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鼋的地位尤为尊崇。《西游记》中驮唐僧师徒渡过通天河的神龟原型,正是鼋;西周时期更有“穆天子以鼋为梁”的传奇记载,描述周穆王驱使巨鼋列阵江面作为浮桥。
可如今,这种俗称“癞头鼋”的生物因长期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及水质恶化而濒临灭绝。据2000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野生鼋数量不足200只,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此次发现的这只个体虽重达27斤,但经专家评估仍属未成年阶段。它的出现不仅证实了楠溪江仍有适宜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更为整个物种的延续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
一江碧水的生态砝码
更重要的是,鼋的重现成为衡量楠溪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永嘉这片水域,鼋已销声匿迹太久——上一次确切记录是在1985年,一位农民偶然捕获一只体重超过40斤的雌性鼋,后被送往动物园圈养。
![]()
此后长达25年间,再无任何关于鼋的确切踪迹。期间,水利工程频繁建设、围湖造田不断扩张、工业废水肆意排放,加之大规模非法采砂活动,严重破坏了鼋所需的深水缓流、水质清澈、底质稳定的栖息环境。
这一次的发现,标志着我国鼋保护工作迎来了关键转机。
![]()
科研团队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对其行为习性、生理特征及繁殖机制的研究。仅仅四年之后,农业农村部发布重大进展: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鼋的人工驯养与人工繁育技术难关!
这意味着人类不再只能被动依赖野外种群的自然恢复,而是能够主动开展人工扩繁,为这一濒危物种注入新的生命希望。
而保护鼋这样的“水中巨灵”,本质上不只是拯救单一物种,更是重建人类与地球古老生命的深层联结。
![]()
结语
愿未来的楠溪江畔,能常见鼋悠然游弋的身影;愿更多濒危的生命,能在人类的善意守护下重返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应当一次次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资料:长江日报《国家出手拯救这只“神兽”!几千年前它是湖北特产》温州都市报《25年后楠溪江再现“水中大熊猫”》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