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风范长存。在缅怀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的无尽哀思中,他在2018年4月与三峡工程的历史性邂逅,成为跨越时空的深刻记忆。那次三峡之行,意外破解了从儿时就留存心底数十年的疑问。
![]()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溯江而行:交织的时代往事与个人记忆
2018年4月25日至27日,时年96岁高龄的杨振宁院士到访三峡集团,成为首位探访三峡工程的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抵达三峡后,他首先来到三峡工程展览馆,通过展馆内的模型模具、资料图片与视频影片,系统了解三峡工程圆梦历程和枢纽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等情况。 在听取时任三峡集团董事长卢纯关于三峡工程、三峡集团的相关情况介绍后,他就关心的问题与大家深入交流,并欣然题写感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亮点”。
![]()
图片来源: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走出展览馆,杨振宁院士先后前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中控室与大坝坝顶,近距离考察“实体”三峡工程的运行细节。尽管年事已高,但他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不断就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与随行人员交流探讨。
2018年4月26日,杨振宁院士乘轮船溯江而上,从葛洲坝前往三峡。
溯江,追溯的是历史。1944年和1946年,世界著名坝工专家、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为建设三峡工程,当时的国民政府派出了30余人的工程师团队赴美国丹佛开展设计研究。1946年,杨振宁院士自西南联大硕士毕业,赴美深造的经历,恰与这条时间线相交叠,为这段工程往事增添了特殊的时代注脚。登船时,他还特意询问湖北公安的方位,深情回忆起清华研究院导师王竹溪老师——正是这位公安籍学者将他引入统计力学研究,为其日后进入获取诺贝尔奖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机缘。
纤绳之问:物理学巨匠的求真本色
航行中,一场关于“纤绳之问”的探讨更显科学巨匠的求真本色。杨振宁院士提及儿时目睹纤夫拉纤的记忆,困惑于“纤绳为何系在桅杆而非船头”这一留存心底数十年的问题。
![]()
图片来源: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恰逢船行至石牌保卫战遗址,随行人员在纪念馆内意外发现一张美国《生活》杂志拍摄的旧照片,清晰印证了他关于“纤绳系于桅杆”的记忆。众人随即结合力学知识展开分析,得出“纤绳若简单系于船头,位置太低,很容易被河边的岩石或障碍物别住,从受力的角度,帆船靠风帆鼓起,以风为动力通过桅杆传至船体推动船行,而无风或风力不足时靠纤夫人力牵引,纤绳的着力点也应与鼓帆时的着力点基本一致,所以纤绳系于桅杆而不是船头”的结论,为这一“童年之问”找到了科学答案。这场即兴的学术讨论,恰是他“求真”品格的生动写照。
2018年4月27日,杨振宁院士在三峡集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展开对话,这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交流”,让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在三峡岸边碰撞出智慧火花。
杨振宁院士的三峡之行,既是对大国工程的致敬,也是对求真精神的鲜活诠释。从为三峡工程题写感言,到追溯工程往事,再到探究纤绳系法的细节,他用严谨的追问与深厚的情怀,在三峡工程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属于物理学巨匠的独特印记。
极目新闻综合中国三峡集团等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