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的逆袭:那束穿透墙壁的光
在西汉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的破屋里,少年匡衡正借着墙壁缝隙透进来的微光苦读。这个"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为了读书,他还到富户文不识家做佣工,不要工钱只求借阅藏书。凭借这份毅力,匡衡对《诗经》的解读达到了"解人颐"(令人眉开眼笑)的境界,时人传颂:"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
九考中第的仕途:从文学卒史到当朝宰相
汉代选官重经学,但匡衡的仕途异常坎坷。他九次参加射策考试,仅得丙科,被任命为平原郡文学卒史(县级教育官)。直到汉元帝即位(前48年),这位"柔仁好儒"的皇帝听闻其才学,将他一路提拔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代韦玄成为相,封乐安侯,实现了从寒门到三公的跨越。
任职期间,他援引《诗经》多次上疏劝谏:
- 灾异对策:借日蚀地震奏请"减宫室之度,近忠正远巧佞"
- 礼制改革:罢黜600余所淫祠,恢复"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的古礼
- 弹劾宦官:汉成帝时扳倒专权的石显集团,虽被指"阿谀曲从",仍被视为拨乱反正
![]()
从名相到罪臣:四百顷土地的贪婪
匡衡晚年的命运急转直下。他利用郡图标注错误,非法侵占封地4万多亩,收取租谷千余石。司隶校尉王骏弹劾其"专地盗土",成帝震怒,将其免为庶民。
这位昔日励志楷模,最终因"凿壁偷光"的智慧始,以"专地盗土"的贪腐终,留下令人唏嘘的历史教训。
![]()
历史的多棱镜:如何评价匡衡?
- 学术贡献:他对《诗经》的阐释被汉代儒生奉为圭臬,开创"以经治国"的典范
- 政治争议:对石显的妥协被诟病"明哲保身",但整顿礼制、抑制奢靡确有实绩
- 人性启示:从苦读少年到贪腐高官的蜕变,印证了"权力是最好的试金石"
史海拾遗:今山东枣庄峄城区存有匡衡墓,墓碑"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为清代所立。这位曾照亮中华文明的"偷光者",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道复杂的光影。
对于匡衡的反差人生,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