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朝鲜半岛近代革命史上,有一个特殊群体被称为 “延安派”——他们大多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在中国延安参加革命的朝鲜籍革命者,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
1945 年朝鲜半岛解放后,“延安派” 成员陆续回国,成为朝鲜劳动党早期领导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鲜为人知的是,到了 20 世纪 50-60 年代,部分 “延安派” 成员因复杂的政治环境,最终选择重返中国,这一过程背后,藏着朝鲜半岛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特殊历史逻辑。
一、溯源
“延安派” 如何在延安形成?
从流亡者到革命骨干的蜕变——“延安派” 的形成,与 20 世纪初朝鲜半岛的民族危机密不可分。1910 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大量朝鲜爱国志士流亡中国,寻求救国之路。1937 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也吸引了一批朝鲜革命者前来,“延安派” 的核心群体由此诞生。
![]()
1. 核心成员的延安经历: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战斗

“延安派” 的核心成员多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院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金枓奉、崔昌益、朴一禹、金雄等。
•金枓奉:1919 年参与朝鲜 “三一运动”,1938 年抵达延安,先后担任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校长、朝鲜独立同盟主席,负责培养朝鲜抗日骨干。他在延安期间,提出 “联合中国抗日力量,推动朝鲜民族独立” 的主张,为朝鲜革命培养了数百名军事、政治人才。
•崔昌益:1926 年赴中国,1938 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八路军中担任政治教员,参与过百团大战等战役。他擅长理论宣传,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多篇关于朝鲜革命的文章,呼吁中朝人民联合抗日。
•朴一禹:1939 年抵达延安,先后在八路军 120 师、晋察冀军区任职,参与过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反 “扫荡” 斗争。1945 年日本投降后,他随苏联红军进入朝鲜半岛北部,成为最早参与朝鲜建国筹备的 “延安派” 成员之一。
![]()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档案记载,1938-1945 年间,在延安及周边地区活动的朝鲜革命者约有 500 余人,其中大部分后来成为 “延安派” 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延安期间,不仅接受了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还积累了实战经验,这为他们后来回国参与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2. 延安时期的组织基础:朝鲜独立同盟与朝鲜革命军政学校

为团结朝鲜革命者,1941 年 1 月,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朝鲜独立同盟” 在延安成立,金枓奉任主席,崔昌益任秘书长。该同盟的宗旨是 “团结国内外朝鲜同胞,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朝鲜民族独立”,同时积极配合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
同年,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在延安创办,金枓奉兼任校长,主要培养朝鲜抗日军事人才。学校开设军事训练、政治理论、中国革命史、朝鲜革命史等课程,学员毕业后大多分配到八路军、新四军中担任翻译、侦察员或回到朝鲜半岛开展地下工作。据统计,该校前后共培养学员 300 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朝鲜人民军的高级将领,如金雄(曾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相朝(曾任朝鲜人民军炮兵司令)等。
![]()
二、归国
1945 年后 “延安派” 的角色:从革命骨干到政权建设者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朝鲜半岛迎来解放。同年 9 月,根据美苏协议,朝鲜半岛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此时,“延安派” 成员陆续回国,在朝鲜半岛北部参与政权建设,成为朝鲜劳动党早期领导层的重要力量。
1. 参与朝鲜劳动党的组建与政权筹备
1945 年 10 月,金枓奉、崔昌益等 “延安派” 核心成员回到平壤,与从苏联回国的 “苏联派”(以金日成、崔庸健为代表)、在朝鲜半岛本土活动的 “国内派”(以朴宪永为代表)共同筹备建党。1946 年 8 月,朝鲜劳动党正式成立,金枓奉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崔昌益任党中央常务委员,朴一禹任党中央委员兼平壤市市长,“延安派” 在党内占据重要地位。
在政权建设方面,“延安派” 成员凭借在延安积累的经验,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金枓奉主导土地改革,推动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崔昌益负责文化教育工作,倡导普及义务教育,推广革命思想;朴一禹则参与组建地方政权,建立基层行政体系。据朝鲜《劳动新闻》记载,1946-1948 年间,“延安派” 成员在朝鲜半岛北部各级政权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约有 80 余人,是推动早期政权建设的重要力量。
![]()
2. 朝鲜战争中的 “延安派”:军事指挥与后勤保障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延安派” 成员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金雄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初期的汉城战役、仁川登陆后的撤退等关键军事行动;李相朝任炮兵司令,负责炮兵部队的部署与指挥;朴一禹则担任中朝联合司令部副政委,协调中朝军队的作战配合。
在战争期间,“延安派” 成员因熟悉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成为中朝军队沟通的重要桥梁。例如,朴一禹曾多次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将领彭德怀、陈赓等会面,协调后勤补给、情报共享等事宜,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转折
20 世纪 50-60 年代 “延安派” 的困境:
政治斗争与部分人重返中国
![]()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劳动党内的派系斗争逐渐加剧。“延安派” 因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政策主张与 “苏联派”“国内派” 存在差异,逐渐陷入困境,部分成员最终选择重返中国。
1. 派系斗争的背景:路线分歧与权力调整
朝鲜劳动党内的派系分歧主要集中在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与中国、苏联的关系” 等问题上。“延安派” 因长期在中国革命,主张 “借鉴中国革命经验,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建设上倾向于 “优先发展农业,改善民生”;而 “苏联派” 则主张 “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路线分歧,加上权力结构的调整,导致 “延安派” 逐渐被边缘化。
1956 年,朝鲜劳动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延安派” 核心成员金枓奉不再担任党中央委员长,改任名誉职务;崔昌益被免去党中央常务委员职务,调任地方政府工作;朴一禹则因 “与中国关系过于密切”,被指责 “有宗派主义倾向”,受到批判。此后,“延安派” 在党内的影响力大幅下降。
![]()
2. 部分成员重返中国的具体事例:从政治失意到选择 “第二故乡”
在 “延安派” 成员中,最早重返中国的是朴一禹。1958 年,朴一禹因在党内斗争中失势,以 “探亲” 为由前往中国,随后定居北京。他在晚年曾担任中国朝鲜友好协会副会长,致力于中朝友好交流,1975 年在北京逝世。
另一位代表性人物是李相朝。1961 年,李相朝因反对当时的一些政策,被免去军队职务,随后前往中国。他定居沈阳,曾在辽宁大学担任朝鲜语教授,培养了一批朝鲜语人才,1998 年在沈阳逝世。
除了朴一禹、李相朝,还有部分 “延安派” 成员因家人在中国、身体原因等,选择重返中国定居。据中国外交部档案记载,1956-1965 年间,共有约 30 余名 “延安派” 成员及家属前往中国,主要定居在北京、沈阳、长春等城市。这些人大多在中国过着低调的生活,部分人参与了中朝友好交流、朝鲜语教育等工作,少数人则选择隐姓埋名,安度晚年。
值得注意的是,“延安派” 成员重返中国,并非都是 “被迫流亡”,也有部分人是出于 “个人选择”。例如,金枓奉虽未离开朝鲜,但他的子女中有两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往中国,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事农业生产。这种选择,既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也与他们对中国的 “情感联系” 密不可分 ——毕竟,延安曾是他们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中国是他们战斗过的 “第二故乡”。
![]()
四、历史评价
“延安派” 的双重角色 —— 中朝革命的桥梁与时代的亲历者。“延安派” 作为朝鲜早期领导层的特殊群体,其历史角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是中朝革命友谊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在抗日战争、朝鲜建国、朝鲜战争期间,为中朝两国的共同利益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朝鲜半岛政治变迁的亲历者,其命运起伏折射出朝鲜劳动党早期的派系斗争与政策调整。
从中国视角来看,“延安派” 成员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他们重返中国后,继续为中朝友好交流发挥作用,是中朝传统友谊的重要纽带。
从朝鲜视角来看,“延安派” 在朝鲜建国初期参与政权建设、推动土地改革、发展教育事业,为朝鲜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历史贡献不应被忽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