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小说里的经典桥段可谓妇孺皆知,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许多名场面是作者罗贯中杜撰的,“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是这部书的基调,作者通过高超的刻画渲染,让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颇具传奇色彩。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真实的三国就不那么精彩呢?答案是否定的,历史上真实的三国放入中华五千年长河中,也是耀眼的存在。审视这段历史时期,会发现有些惊人的巧合是小说也写不出来的,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巧合一:许攸叛变
人物背景:许攸,袁绍集团谋士
史实背景: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战争初期,局势对于曹操非常不利,面对兵强马壮的袁军,曹军只能勉强支撑;战争中期,形势更加恶化,以至于曹操下属纷纷给袁绍写投降书;战争后期,曹操突然发力,火烧乌巢扭转了局势赢得胜利。在战争形势逆转的过程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许攸。
历史走向:许攸是袁绍的谋士,他曾建议袁绍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当时袁绍最宠爱的小儿子病重,他没有心思管理军务,拒绝了建议。
就在许攸憋闷之际,他的家人又因违法乱纪被关入牢房,许攸向袁绍求情,被袁绍厉声怒骂,于是恼羞成怒的他直奔曹营,向曹操提供重大军事情报,提出了火烧乌巢的建议。
曹操果断采纳,亲自带兵烧了乌巢,粮草辎重受损严重的袁军不得不大败而回。此后不久,袁绍病亡,他的儿子们搞起内斗,曹操各个击破坐收渔利,一举成为最大军阀。
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远强于曹操,但他硬是将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关键时刻许攸的巧合性叛变,给了他致命一击。如果袁绍当时采纳许攸偷袭许昌的建议,如果袁绍对许攸的求情柔和处理,如果袁绍派重兵把守乌巢,那么也就不会有官渡之战的失败,笑到最后的也不会是他瞧不起的曹阿瞒。
巧合二:关羽求妻
人物背景:关羽,蜀汉名将
史实背景:陶谦年事已高,自知守土乏力,便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还来不及站稳脚跟,徐州就被吕布窃取,刘备跟随曹操征讨吕布。关羽听说吕布下属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姿色出众,就请求曹操在破城之后将杜氏赐他为妻,曹操应允。
关羽担心曹操忘记,再次提醒曹操,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擒杀吕布之后,曹操命人将杜氏带来,发现确实长得很漂亮,喜好人妻的他顿时生起色心,将杜氏纳入后宫。面对曹操的食言而肥,关羽内心憋闷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历史走向:关羽在下邳被曹操围困,被迫投降,曹操待之甚厚,关羽也立功回报,二人一度双向奔赴,却为何后来分道扬镳?除了关羽难忘旧主之外,被曹操横刀夺爱也是一大诱因。他们碰巧都看上同一个女人,但曹操却据为己有。
如果曹操能成人之美,说不定关羽就会彻底归降,曹操有了关羽助力,统一大业必然如虎添翼,而失去关羽的刘备就很难崛起。
其实,刘备和曹操对关羽都很好,离开谁都会让他纠结,但曹操的好色暴露了他的本性,也终于让关羽下定了离开的决心,毕竟一想到曹操和自己心爱的女人打情骂俏就是件很痛苦的事。
说到这,不禁好奇,这个杜氏到底有多美,能让英雄竞折腰,连历史的走向都被影响了。
巧合三:刘琦病亡
人物背景:刘琦,荆州牧刘表长子
史实背景:刘琦作为刘表长子,是荆州集团的首席继承人,因被后母蔡氏所忌而遭到排挤。刘备因被曹操追杀,带着关张赵和诸葛亮来到荆州投靠刘表,与刘琦关系甚笃。在刘备的建议下,刘琦带兵驻守江夏,逃脱了后母的迫害。刘表去世后,蔡瑁唆使幼主刘琮投降曹操。
尽管形势危如累卵,但刘备和刘琦坚决不降,并与江东孙权结成同盟,在赤壁大败曹军,战后孙刘联军趁机扩大势力瓜分地盘。就在大家分享胜利果实的喜悦时刻,刘琦突然病亡,使得刘备顺理成章地成为军政一把手。
历史走向: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是荆州的继承人,如果他没有突然去世,那么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抢得的地盘都属于荆州,法理上都应该归刘琦所有。刘备虽然能力更强贡献也大,但只要刘琦在,他就当不了一把手,这对刘备建功立业非常不利。
不甘人下的刘备有可能会与刘琦反目,进而给曹操和孙权可趁之机,到那时刘备还想再夺西川就是难上加难,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不易形成。
刘琦去世时还不到三十岁,可他去世的时间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赤壁之战后,这给刘备省去了很大的麻烦,不仅避免了内讧,还拥有了刘琦所有的产业。
由于太过巧合,有人怀疑是刘备秘密暗杀了刘琦,但这纯属臆测,正史上没有任何的记载,只能说刘备的运气确实够好。
巧合四:周瑜之死
人物背景:周瑜,江东集团创始人之一。
史实背景:在三国的历史中,周瑜堪称一个完美的人物,年轻帅气、能文能武、精通音律、婚姻幸福,作为主帅赢得赤壁之战更使得他名垂青史,并且他人品高尚,让程普发出“与公瑾交如饮美酒”的感叹。
周瑜唯一的短板就是英年早逝,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在返回驻地江陵的途中突染疾病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历史走向: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表面联刘抗曹,实际上非常忌惮刘备集团,尤其是诸葛亮,几次三番都想取他性命。真实的三国历史中,周瑜并没有那么激进,他和诸葛亮也没什么交集,但他忌惮刘备集团却是真的,所以才向孙权提出软禁刘备之策,但孙权没有采纳。
小说中的孙权和周瑜,其君臣关系堪称典范,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孙权对周瑜并不完全信任,比如赤壁之战前关于是战是降的问题,孙权一开始并没有询问周瑜;赤壁之战中,孙权又派与周瑜有过节的将领担任副手;赤壁之战后,孙权不采纳周瑜软禁刘备之策。
如果周瑜没有突然病亡,那么他和孙权的关系可能会走向破裂,毕竟他们的理念不同,而周瑜又功高震主。一旦周瑜因孙权猜忌而被逼反抗,以他的声望和实力,孙权恐怕就不能坐稳江东了,三国的历史又会是另一番模样。但周瑜恰巧在赤壁之战后不久病逝,使得东吴内部潜在的巨大危机烟消云散。
巧合五:凤雏落坡
人物背景:庞统,刘备征川军师
史实背景: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相比诸葛亮“三顾茅庐”高调出山,庞统就坎坷许多,主要还是因为他其貌不扬,吃了形象差的亏,好在刘备没有以貌取人,对他委以重任。
时值刘璋为抵抗张鲁请刘备入川协助,作为军师的庞统急于立功,建议刘备迅速夺取西川,刘备碍于名声犹豫不决,庞统又提出上中下三策,刘备取中策而行,最后虽夺得了西川,庞统却命陨落凤坡。
历史走向:刘备对于西川是既想要又害怕,想要是因为西川是一块富饶之地,害怕是担心夺人基业遭人诟病。庞统对刘备说,益州是发展事业的首选根据地,如果不取必定旁落他人,做大事要懂权变,取完之后善待刘璋即可,于是刘备决心取川。但征讨西川之时,刘备拒绝了连夜偷袭成都的上策,而用分兵缓图的中策,这才有了庞统率兵攻城时的中箭身亡。
庞统之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刘备采纳上策,庞统就不会战死,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会被调入西川,就不会留关羽独守荆州,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白衣渡江、败走麦城、夷陵之战等一系列事件。
刘备之所以放弃上策还是因为顾及名声,他的既要又要害死了庞统,也将自己推进了夷陵之战的火坑,使得兴兵伐吴的蜀汉元气大伤,“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最终成了梦幻泡影。
结语
人们往往痴迷于小说故事,殊不知真实的历史比文学更精彩更有戏剧性,正是那些惊人的巧合,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改变了世界的模样。
蝴蝶扇一扇翅膀就可能在几千里外引起一场风暴,真实的历史也存在着这种神奇的蝴蝶效应,这是深处时代漩涡中的古人所不知的,却引发后来人的探索和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