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岱庙北广场是泰安文旅与民生服务的重要交汇点,本文立足其改造后现状,以《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IP为核心破局点,既明确可复用的建筑与设施资源,又针对性解决场景同质化、功能适配不足等问题。文中“文化附载现有载体、分时段服务群体、轻资产运营”的策略,兼顾文物保护、文旅体验与民生需求,为夜间文旅场景活化提供了精准可行的实践路径,对推动泰安文旅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
关于依托岱庙《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活化北广场夜间文旅场景的优化建议
张庆明
岱庙北广场经前期改造,已初步形成“仿宋风貌载体+基础文旅配套”的空间格局:仿宋式北侧围墙、碑亭等建筑完成修缮,中心集散广场实现硬化扩容,电力、照明等基础设施同步升级。但从“文旅赋能+民生服务”双重目标来看,当前仍存在夜间场景单一(以基础照明为主)、文物IP与空间结合不深、市民与游客需求适配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需以《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为核心,在现有改造基础上做“精准加法”,既避免资源浪费,又实现“文化活化、场景提质、运营可持续”的目标。
![]()
一、立足现状:明确优化的“可依托资源”与“需破解问题”
(一)可直接复用的改造成果
1.建筑载体:北侧仿宋围墙(长约80米、高3米)立面平整,具备3D Mapping投影基础;碑亭顶部及立柱结构完整,可作为灯光秀“叙事节点”,无需新建大型屏幕,降低二次改造成本。
2.基础设施:广场已铺设的专用电力管网(负荷≥50kW)、预留的网络接口,可直接满足灯光设备、音响系统的安装需求,避免重复开挖施工。
3.空间布局:中心集散广场(约1200㎡)无遮挡,可容纳200-300人观看;周边绿化景观带(宽2-3米)可作为“缓冲互动区”,适配轻度体验项目。
(二)需重点破解的现实问题
1.文化辨识度弱:当前广场仅靠“仿宋建筑”传递风格,未关联岱庙核心文物资源,与国内多数仿古广场“同质化3.运营可持续性待验证”;
2.功能适配不足:夜间仅满足“通行、休憩”基础需求,缺乏针对游客的“文化体验点”和针对市民的“互动参与点”;
3.运营可持续性待验证:若简单引入常规灯光秀,易因“高投入、低回报”陷入运营困境,需平衡“文化价值”与“商业可行性”。
![]()
二、核心策略:以“壁画IP+现有载体”构建“三位一体”场景
围绕“不新增冗余设施、不破坏现有风貌、不脱离文物本真”原则,聚焦“文化呈现、功能适配、运营降本”三大核心,构建“动态壁画+沉浸体验+双栖服务”的夜间场景体系。
(一)文化呈现:让壁画“附载”现有建筑,打造专属符号
1.精准投射,活化壁画细节利用
3D Mapping技术,将《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启跸”“巡游”“回銮”“赐福”四幕场景,分区域投射至北侧仿宋围墙与碑亭:围墙上呈现“泰山神仪仗巡游”全景(重点还原“二夜叉抬虎”“骆驼驮卷宗”等专属元素,强化辨识度);碑亭立柱投射壁画中的“祥云”“瑞兽”动态图案,形成“墙面叙事+节点呼应”的立体效果。操作要点:投影分辨率设为1920×1080,亮度控制在150-200lux(符合《文物建筑照明设计标准》,避免直射岱庙正阳门),单次投射时长8-10分钟,兼顾观赏完整性与设备损耗。
2.微演艺配合,强化故事感在广场东侧
绿化带内,安排2-3名身着壁画同款服饰(如武官铠甲、侍女襦裙)的演员,进行“静态侍立”“缓步巡游”等微演艺,与墙面动态壁画形成“虚实呼应”;演出间隙由讲解员穿插介绍壁画历史背景(如创作于宋代、修复历程),让“看秀”同时“懂文化”。
(二)功能适配:分时段服务“市民+游客”,避免功能冲突
1.工作日:服务市民的“轻文化休闲”
18:30-20:00(市民休闲高峰):关闭完整灯光秀,仅开启围墙“祥云、瑞兽”静态投影+绿化带“星光灯”,保留广场“休憩、健身”功能;每周三、五增设“壁画文化小课堂”(邀请岱庙文物专家,在碑亭下讲解壁画细节),吸引市民“就近学文化”。
2.节假日:服务游客的“沉浸体验”
20:00-20:10(游客集中时段):上演完整灯光秀,同步激活中心广场“地面互动投影”(投射“泰山石敢当”“汶河波浪”图案,游客踩踏时触发动态效果);演出结束后,在广场西侧设置“非遗福袋发放点”(福袋内含泰山剪纸、泥塑小摆件,由本地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又带动非遗产品传播。
(三)运营降本:以“轻资产模式”实现可持续
1.设备投入:优先租赁+分步采购
初期(1-3个月)租赁3D Mapping投影仪(2台,分辨率1920×1080)、地面互动设备(1套),降低一次性投入;运营3个月后,根据客流数据采购核心设备(如投影仪),淘汰低效设备,避免资源闲置。
2.成本分摊:引入“政企合作”模式
政府承担基础设备(如电力改造、灯光防护设施)投入;引入本地文旅企业(如旅行社、文创公司)负责运营,企业可通过“福袋赞助”“壁画文创销售”(在广场东侧设置临时文创摊位)回收成本;岱庙管理处免费提供文物IP授权与历史顾问支持,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物赋能”的三方共赢格局。
![]()
三、保障措施:把“风险控制”嵌入落地全流程
(一)文物保护:刚性约束前置
1.由市文物局牵头,制定《灯光设备安装技术规范》:所有设备(含投影仪、线路)均采用“外挂式”安装,不破坏仿宋围墙、碑亭本体;灯光投射角度控制在“与墙面夹角≥60°”,避免强光直射岱庙主体建筑。
2.每月由岱庙管理处联合第三方机构,检测墙面、碑亭构件(如彩绘、砖石)是否受灯光影响,确保文物安全。
(二)落地推进:明确“责任清单”
成立专项工作组(由市文旅局统筹),明确分工:
岱庙管理处:1周内提供《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高清数字素材(确保文物细节准确);
泰山区政府:2周内完成广场设备安装点位勘察,协调市民意见(如公示运营时段);
合作企业:1个月内完成灯光秀脚本设计+设备调试,确保节假日如期运营。
(三)效果监测:动态优化调整
运营初期(1个月),通过“线上问卷(游客)+现场访谈(市民)”收集反馈,重点调整:若市民反映“灯光过亮”,则将亮度降至150lux以下;若游客反映“体验时间短”,则在灯光秀后增加“非遗互动体验”(如剪纸教学),确保场景“既叫好、又叫座”。
![]()
结语
岱庙北广场的夜间文旅活化,无需“大拆大建”,而需“精准赋能”——以《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为灵魂,依托改造后的现有载体,通过“文化附载、功能分置、轻资产运营”,既能让文物“活”在当下,又能让广场成为“市民愿来、游客必到”的文旅节点,最终助力泰安从“泰山过境游”向“岱庙深度体验游”转型,实现“文化价值、民生价值、经济价值”的三重统一。
![]()
注:本建议初始方案由市精品旅游促进会特聘专家王玉文先生提出,后续经作者修改、完善与润色优化,最终形成当前版本。若有不当之处,恳请不吝赐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