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苏知遇:一场跨越宋代文坛的星火相传
庆历六年暮春,汴京的柳絮正漫天飞舞,翰林院的紫藤萝爬满了朱红廊柱,空气里飘着新茶的清香。欧阳修坐在案前,指尖捏着一份刚送来的《礼部贡院进士应试策论》,目光落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五个字上,眉头却微微蹙起。彼时他刚过四十,鬓角已染了些霜色,作为本届科举主考官,连日批阅试卷让他眼底带着倦意,可手中这份策论的开篇,却像一束惊雷,骤然劈开了他昏沉的思绪。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笔力苍劲,字句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稳,更难得的是,文章以“忠厚”立论,既谈刑赏之度,又论仁政之本,不像寻常考生那般堆砌典故,反倒带着几分经世致用的恳切。欧阳修越读越心惊,看到“《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一句时,他忍不住拍了下案几,砚台里的墨汁都溅出了几滴。
![]()
欧阳修与苏轼雕像
“永叔,何事如此激动?”副考官梅尧臣端着一盏热茶走进来,见欧阳修正捧着试卷来回踱步,不由笑着打趣,“莫不是寻着了能让你‘避此人出一头地’的奇才?”
欧阳修闻言,将试卷递过去,语气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欣喜:“圣俞你看,此文立论高远,说理透彻,且文字老成,绝非一般士子所能为。我读遍今科策论,唯有这篇,让我见着了当年韩愈作《原道》的风骨!”
梅尧臣接过试卷,细细读了起来。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试卷上,映得那些墨字仿佛都有了生气。他读罢,也忍不住赞叹:“确是佳作!尤其是‘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段,引经据典却不晦涩,足见作者学识渊博。只是……”他顿了顿,看向欧阳修,“这‘皋陶三杀,尧三宥’的典故,我竟未曾在《尚书》《左传》中见过,莫不是考生臆造?”
![]()
欧阳修闻言一怔,他方才只顾着赏其文气,倒未细究典故出处。他重新拿过试卷,反复翻看那段文字,眉头又皱了起来。宋代科举最重经义严谨,若考生随意编造典故,即便文章再好,也需黜落。可他盯着“尧宥三杀”四个字,心里却生出一丝犹豫——这典故虽不见于正史,却贴合“忠厚之至”的主旨,且用词古朴,倒像是失传的古籍片段。更重要的是,文章通篇透着真诚,绝非投机取巧之辈所能写就。
“圣俞,你说会不会是我等读书不精,漏了哪部典籍?”欧阳修摩挲着试卷边缘,语气里带着几分期待,“此子若真有如此才思,只因一个典故存疑便弃之,未免太过可惜。”
梅尧臣沉吟片刻,道:“不如先将此卷列为优等,待放榜后召考生来问,若他能说出典故出处,便是真才;若不能,再议不迟。”
欧阳修点点头,提笔在试卷末尾写下“优等第一”四个字,笔尖落下时,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参加科举的情景——那年他十七岁,带着满腔抱负赴京应试,却因文章风格与当时流行的“西昆体”不符,接连落榜。直到天圣八年,遇到主考官晏殊,才被其赏识,得以金榜题名。如今自己身居主考之位,又怎能因些许疑虑,错过一位可能改变宋代文坛的人才?
![]()
放榜那日,汴京的朱雀门外挤满了考生,红榜前人头攒动,欢呼声与叹息声交织在一起。欧阳修站在贡院二楼,看着楼下的热闹景象,目光却在人群中搜寻着那个写“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考生。不多时,他看见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年轻男子,身形挺拔,眉目间带着几分不羁,正与身边的同伴说笑。当那男子抬头看见红榜上“苏轼”二字时,先是一怔,随即露出了爽朗的笑容,朝着身边的同伴拱手,眼里满是少年人的意气风发。
“那便是苏轼?”欧阳修问身边的侍从。
“回大人,正是眉山考生苏轼,与其弟苏辙同科及第,兄弟二人皆是优等。”侍从答道。
![]()
欧阳修点点头,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他让人将苏轼召至贡院书房,想亲自问问典故的事。不多时,苏轼便来了,他身着长衫,虽面带风尘,却丝毫不见局促,进门后规规矩矩地行礼:“晚生苏轼,拜见欧阳大人。”
欧阳修看着眼前的少年,目光温和:“子瞻不必多礼,坐吧。今日召你前来,是想问你策论中‘皋陶三杀,尧三宥’的典故,出自哪部典籍?”
苏轼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他起身拱手道:“回大人,此典故并非出自正史,乃是晚生臆造。”
此言一出,书房里的气氛瞬间凝固。梅尧臣坐在一旁,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心想这考生竟如此坦诚,倒也难得。欧阳修却没有动怒,反而饶有兴致地追问:“哦?为何要臆造典故?”
![]()
苏轼坦然道:“晚生认为,尧之仁,在于‘宥过无大’;皋陶之公,在于‘刑故无小’。尧三宥之,正是体现其爱民之深;皋陶三杀之,正是体现其执法之严。虽无正史记载,然以尧与皋陶之品性,此事当是如此。晚生作文,旨在明‘忠厚’之理,而非堆砌典故,故斗胆臆造,还望大人恕罪。”
这番话条理清晰,既不掩饰过错,又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丝毫少年人的怯懦。欧阳修听完,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好一个‘以品性推其事’!子瞻,你可知你这番话,比那些只会寻章摘句的考生,高明了何止百倍?”他指着苏轼,对梅尧臣说:“圣俞你看,此子不仅有才,更有识,敢想敢说,这才是我大宋需要的人才!”
梅尧臣也点头笑道:“永叔所言极是,此子胆识过人,将来必有大成。”
欧阳修看着苏轼,目光里满是赏识:“子瞻,你此次策论,虽有典故之失,却胜在立意高远,文气贯通。我已将你列为优等,日后当勤勉治学,莫负天赋。”
苏轼闻言,再次行礼:“晚生多谢大人赏识,定当谨记教诲。”
此次会面后,欧阳修对苏轼的赞赏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在给友人梅尧臣的信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也。”这句话后来传遍了汴京文坛,人人都知道,欧阳修看中了一个叫苏轼的眉山少年,甚至甘愿为他“避一头地”。
那时的苏轼,虽已金榜题名,却因母亲程氏病逝,不得不与弟弟苏辙一同回乡守孝。离京前,他特意去拜见欧阳修,感谢他的知遇之恩。欧阳修在书房里与他长谈,从经史子集谈到诗文创作,又叮嘱他:“子瞻之才,当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要,切不可因一时得意而浮躁。”他还拿出自己珍藏的《昌黎先生文集》,亲手题字赠给苏轼:“昌黎之文,振八代之衰,子瞻当以之为师,承其风骨,开我宋之文风。”
苏轼接过文集,双手捧着,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欧阳修不仅是赏识他的才华,更想让他继承韩愈的古文运动,改变当时文坛华而不实的风气。他郑重地说:“大人教诲,晚生定当铭记于心,日后若有寸进,必不负大人所托。”
守孝期满后,苏轼重回汴京,此时欧阳修已任参知政事,位高权重,却依旧对苏轼关怀备至。他常常召苏轼到家中,与他讨论诗文,有时两人一谈便是一整天。有一次,苏轼写了一篇《上欧阳内翰书》,阐述自己对古文的看法,提出“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欧阳修读罢,连连称赞,将这篇文章传给同僚看,还特意在朝堂上举荐苏轼,说他“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烂然,论议蜂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
![]()
苏轼画像
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很快在汴京文坛崭露头角,他的诗文传遍了大街小巷,连宫中的仁宗皇帝都曾称赞:“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苏轼、苏辙也。”可苏轼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每当有人称赞他的才华时,他总会说:“若无欧阳公之赏识,吾不过眉山一布衣耳。”
嘉祐六年,欧阳修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出知亳州。离京那日,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前来送行。汴河岸边,柳丝依依,欧阳修站在船头,看着前来送行的苏轼,目光里满是不舍与期许:“子瞻,我去后,文坛之事,便要靠你了。切记,作文当以‘明道’为先,不可为名利所惑。”
苏轼握着欧阳修的手,眼眶有些湿润:“大人放心,晚生定当坚守初心,不负大人厚望。”
船缓缓开动,欧阳修站在船头,挥着手,看着苏轼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岸边的柳丝中。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找到了最合适的继承人,宋代文坛的星火,终将在苏轼的手中,燃烧得更加旺盛。
此后多年,苏轼虽历经宦海沉浮,从汴京到杭州,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却始终牢记欧阳修的教诲。他的诗文越来越成熟,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他继承了欧阳修的古文运动,打破了当时文坛的束缚,开创了宋代文学的新境界,与欧阳修一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典范。
![]()
苏轼画像
元祐四年,苏轼任翰林学士,此时欧阳修已去世多年。有一次,苏轼在翰林院整理旧物,偶然发现了当年欧阳修赠给他的《昌黎先生文集》。书页已经泛黄,欧阳修的题字却依旧清晰,那句“承其风骨,开我宋之文风”,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苏轼捧着文集,想起当年在贡院书房的初见,想起汴河岸边的送行,想起欧阳修对他的种种赏识与教诲,不禁潸然泪下。
他提笔写下《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文中写道:“公之文,浩如江河之停蓄,蔚如虎豹之炳蔚。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字里行间,满是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怀念。
庆历六年的那场科举,本是宋代无数次科举中的一次;欧阳修与苏轼的相遇,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可正是这场相遇,让一位文坛领袖找到了继承人,让一位少年才子找到了引路人,更让宋代文学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欧阳修的“避一头地”,不是退让,而是对人才的珍视;苏轼的“不负所托”,不是盲从,而是对初心的坚守。
如今,千年已过,汴京的柳絮依旧飞舞,贡院的紫藤萝早已枯荣几度,可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却像一束不灭的星火,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遇,不是一时的赏识,而是跨越时空的传承;真正的文学,不是孤立的才华,而是代代相传的风骨。就像欧阳修当年点燃的古文之火,经苏轼之手,传给了黄庭坚、秦观,再传给后世无数文人,直到今天,依旧温暖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图片源于网络。创作不易,请勿侵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