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处农场林木转让项目在黑龙江联合产权交易所实现高溢价成交。挂牌价65.47万元的林木资源,经过多轮激烈竞价,最终以263.72万元成交,增值率达303%,远超预期。
这不仅仅是国有资产的一次成功增值,更是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如何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其背后,是打破常规的一招创新——“资源转让+采伐作业+更新造林”三位一体新模式。
黑龙江联合产权交易所首次创新应用这种模式,让曾被视为“负担”的老化林木,不仅成功找到了“新主人”,更实现了国有资产大幅增值,有效破解了低效林木管护难、更新慢、生态风险高等长期难题,为全国国有农林资产市场化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修复的可行路径。
进行交易的农场
困境:万亩“老龄化”林木何去何从?
进行交易的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约15000株林木步入“老年”,落叶松、樟子松不再挺拔,还常受杨树溃疡病等病虫害困扰。这些树木不仅经济效益锐减,每年还要消耗农场大量管护资金用于防治病虫害和防火。
这些“绿色家底”如何处置,一度让人犯难:单纯砍伐变现,生态账怎么算?放任不管,经济和安全账又怎么算?
破局:一招“打包销售”解开死结
面对困局,黑龙江联合产权交易所与农场共同下出了一步“妙棋”。
传统的林木转让,要么是农场自己先花钱砍树再卖木头,负担不小;要么是简单“一卖了之”,买家砍完就走,留下光秃秃的山头。而这一次,他们创新性地将林木资源、采伐任务和更新造林责任三者“打包”成一个标的。
“这就好比不仅是‘卖树’,更是为这片林地寻找一位‘绿色接班人’。”受让方在获得林木所有权的同时,必须负责按要求采伐,最关键的是必须在采伐后的土地上,按照国家标准栽种上新的树苗,确保这片林子“后继有树”。
为确保承诺兑现,该项目还设置了“履约保证金”制度,如果新主人不造林,保证金将用于委托第三方完成,确保生态责任不落空。
交易界面
成效:多方共赢的“绿色生意经”
这一创新模式瞬间点燃了市场热情。黑龙江联合产权交易所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构建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宣传网络。消息发布后,吸引了全国20多家意向企业咨询,最终有15家企业报名。经过网络竞价的多轮角逐,价格一路飙升,最终定格在263.72万元。
对于该农场而言,这次交易不仅盘活了沉睡资产,获得了远超预期的资金回笼,更借助市场力量,近乎“零成本”地完成了林地的更新换代和生态升级。对于中标企业来说,虽然付出了造林成本,但是也获得了木材收益和参与生态建设的机会。
最终,这片曾经的“低效林”在市场的巧妙配置下完成“逆袭”,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农场卸下了重担,企业获得了收益,青山实现了“绿色更新”。这一项目的成功实践也将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龙江智慧”。
(图片由黑龙江联合产权交易所提供)
记者:杜清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